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多,真因为脾虚?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9-04-18 17:26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讲解》、《中医名言辞典》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今天我们这篇文说,给您聊聊我们肺中的痰。

肺中多痰,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个人的气管不好。实际上,从中医的思维出发,肺里面的痰,很有可能是脾虚在作怪。也就是说,人有多少粘痰,他的脾就有多么虚弱。

这么讲,不见得百分之百准确,但是的确符合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这要从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说起——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句话,最初载于《证治汇补·痰证》,是清代医家的经验总结。然而这句话的雏形,又出现在《黄帝内经》当中。《素问·咳论》里面明确讲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脾气虚弱,不的运化,导致的痰湿,会上泛于肺。肺里面痰湿那么多,当然就会宣降失常,于是气逆而咳,把有形的痰湿——粘痰排出来。

不过,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这就是,聚生于脾胃的痰湿,怎么就非得上泛到肺部呢?痰湿,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来到肺部的呢?

首先说,古人这么归纳,目的在于强调咳痰这件事和脾肺两脏的关系密切,并不等于痰湿只能上泛到肺部。痰湿可以去的地方多着呢。比如到心,可以引发冠心病。到脑,成为脑卒中的祸根。到四肢腹部臀部,成为肥胖的根源。总之,它可不一定去哪里。但必须承认,又脾胃到肺部,的确是痰浊的主要“传导路线”。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脾属土,肺属金,脾土能生肺金,脾土为母,肺金为之。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债子偿。母脏有病,往往会传导给之脏。这就是所谓的“母病及子”。其次,肺经的循行路线,就是起于中焦,环循胃口。因此脾胃所生的痰湿,就容易循肺脉上行于肺,引发频繁大量咳痰的现象。

由此可见,脾虚,就成了痰多的一大诱因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多件的。

比如说,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即早晨起来和饭后,痰特别多。整个人总感觉嗓子眼中有痰,咳出来确实有,而且色白,质地粘稠,容易咳嗽。一咳嗽起来,声音显得重浊,呼吸道和喉间有痰声。另外,整个人容易乏力、便溏,胃口也不是很好。看舌苔,往往有点白,有点腻。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脾虚湿蕴,上泛于肺所致的了。为什么是早晨和饭后痰多啊?因为早晨的时候,脾胃之气应时而动,故而痰浊容易上泛。饭后,脾胃负担加重,脾虚更甚,所以痰多。至于说乏力、便溏、苔白腻等等,则是典型的脾虚症状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往往药用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之属,起到燥湿化痰,温肺降气之能。

在平时,则要注重以健脾为主。如果每天能抽出时间,艾灸我们的足三里、中脘穴、关元穴,同时掐按丰隆穴,长期坚持可以见到一定效果。

好了。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