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70条方剂讲解,太珍贵了!(建议收藏)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此篇文章虽是语录,但信息量很大,惭愧于所知方剂太少,要以曾国藩”一句不通,不读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的精神攻克,一定大有获益。
1.白虎汤用治燥热之证,不论舌苔黄黑或绛,只要是干燥者,即可用之。曾治一例因注射606后发热,午前热盛,午后热渐减,口燥舌干患者。考虑其为辛苦热毒之剂,给以白虎汤而愈。又治一热病,舌干口渴,但兼腹泻,予白虎汤粳米易薏米加苍术而愈。
2.达原饮治湿盛之湿温证可用,若热偏盛者,不宜用。
3.生脉散为清暑之剂,暑伤元气用之为宜。清暑益气汤宜用于虚多而夹湿之暑证。六一散为清暑之轻剂,白虎加人参汤为清暑之重剂。临证斟酌选用。
4.远血用黄土汤时,方中附子可易为姜炭,量也不宜多用,因此证湿热多。如便血多者,再加些椿皮为佳。
5.逍遥散为疏肝解郁之剂,其治疗目标为:郁怒伤肝,肝血虚少,寒热如疟,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鼻咽干燥,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肢体疼痛,嗜卧少食,月水不调,或少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或遍身瘙痒,赤白游片,或瘰疬痰核等。
6.理中汤所主之虚寒证,为吐泻而腹痛者;若无吐泻,甚则便秘,审系虚寒者,小建中汤主之。临床须细心加以区别。
7.炙甘草汤之应用,应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脉兼细小而数,不任循按,常致心悸不寐,常出虚汗者,本方桂枝可用4.5~7.5克,生地需18克左右,便秘者加火麻仁适量。甚者加入大黄,便溏者,去麻仁,失眠者,加炒枣仁、朱砂,如热,去桂姜,加白芍,复脉汤之意也。
8.金铃子散治心腹痛之非寒凉性者皆效,张寿甫加入乳香、没药用之亦佳。
9.芍药汤中之肉桂为治湿而设,盖痢兼湿热,纯用苦寒,热去而湿不去,仍不愈,必加肉桂以佐之,庶几湿与热可尽化耳,但须少量为妥。
10.治痰饮用干姜苓术汤为主,干姜之意在于温脾阳,脾阳得复,水饮自化。吭贿,干姜细辛五味也,有痰者,属寒者宜之,临床夹杂者多用,量不宜大,必要时口苦伍黄芩,口渴热甚者,伍石膏,随症加减方有效。
11.四逆与附子理中,一是温法,一是温补法。如大吐泻之后发厥,四逆汤加人参以补之,因虚故也。又从病的日期及平素病人体质来看,如有虚弱情况,都可酌加补药,总之,必须吻合病情病机,才会取效。
12.玉枢丹芳开之力不及苏合香丸,凡中暑秽浊、中湿呕吐、腹泻等均可用之。又可用于夹有疠气之喉痛.
13.桂枝附子汤是治疗阳虚兼风寒湿性身体疼痛之方,症见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此方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的症状,单不渴一症,不能说明没有内热现象。
14.除湿羌活汤(羌活、防风、柴胡、藁本、苍术、升麻、生姜)是治疗风湿在表的方子,症见一身尽痛,日晡发热。使用此方必须没有喜冷现象方能合拍,并治兼有大便溏症最效。
15.桔梗汤是治疗咽痛的普通方剂,热轻者用之固佳,有脓欲溃时用之更好,但桔梗必须重用。
16.甘草干姜汤中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17.《金匮要略》肾着汤(甘、姜、茯、术)主治寒湿在肾之经络诸证,因此证寒湿不在肾脏,故不宜用桂附,恐伤肾阴。
18.使用桂枝汤时必须具备汗出、脉浮、不喜冷性饮食三个主症,否则就会出现医疗事故或轻病致重或重病转危。这三个主症当中不喜冷性饮食一症更为重要,临床体会使用桂枝汤不一定都有汗,但不喜冷性饮食一症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19.桂枝加葛根汤的主症是项背强直,余如桂枝证即太阳有汗之证,没有喜冷现象。桂枝汤是太阳有汗恶风之专方;葛根退热,生津润燥,是治项背强几几之专药。
20.温经汤加减可治宫寒不孕,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少腹冷痛诸症。
21.九痛丸乃温中散寒、导滞攻下之方。善治寒实结滞、脘腹剧痛、按之更甚、舌苔薄白、大便秘结之急腹症,如胰腺炎、肠梗阻等。
22.湿温初期,须发汗时,以藿香、紫苏为宜,兼见胸痞闷,选用三仁汤加减治之。
23.湿热证,身热、脉洪、口渴、自汗,此属热重之白虎汤证;若兼身重、胸痞,为热中夹湿。湿热夹杂时,如热重湿轻,则白虎汤少加苍术、厚朴即可;如兼腹泻,石膏即不宜用,改为滑石,再加薏仁;如热不减而胸痞,蔻仁可以用,为藿朴夏苓汤之意也。
24.暑伤气分,热甚烦渴,倦怠气短,多汗,食欲不振,有时大便溏泻,清暑益气汤主之。
165.一位经常感冒经久不愈的患者,遍用玉屏风、补中益气等方药数百剂无效。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其病多发在夏季,苔黄厚舌质红,脉滑,为三焦郁火熏肺,肺被火灼,卫外失固,予牛黄上清丸而愈。
26.一例头晕患者,久治无效,经诊察症见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心神不宁,失眠,脉缓,予以二陈加天麻、白术、龙骨、牡蛎、石决明。3剂即显著好转。复诊仍照原方略有加减,渐愈。
27.治牙龈出血,全身紫斑,曾用可的松即可,但离不了,停药即复发如初,化验为血小板减少,给以犀角地黄汤而愈。
28.曾遇一证,舌肿满口而硬,不能言语,以针刺廉泉、玉英二穴出血,以生蒲黄细面掺之,内服黄连泻心汤而愈。此心经实火也。
29.治喉证,兼外感者,酌用荆防或银翘散治之;无表证之实火,以三黄汤治之;阴虚者,养阴清肺汤加减治之。
30.一喑哑患者,因素体有火,又加过食生冷,导致寒中包火之喑哑证,仿麻杏石甘汤之法,加薄荷、牛蒡子、连翘、蝉蜕、胖大海,1剂即显著好转。由其他原因致喑哑者,不宜用此方。
31.治一咳嗽患者,平时不咳,每于下午即咳,久不愈,给以麦味地黄丸而愈。
32.曾治一例咳嗽,病已迁延20余天,症见咳嗽,两胁胀满,痰多,易咯,咽干口苦,不喜饮,兼头痛。此属肝气郁结,上热下寒之证,给以贝母、桑皮、柴胡、香附、橘红、半夏、茯苓、干姜、黄芩等剂,以清肺化痰解郁,平调其寒热,一剂即见好转,3剂而愈。此证关键点在于寒热夹杂,用药特点也在于寒温并用。
33.肺气肿如审其属虚寒者,薯蓣丸很好。如兼肾虚者,方中可加入紫河车。原方以分计量,每分折为二钱半。用此药时,应注意起火。
34.曾治一喘者,病势已危,患者喘不得卧,呼吸促迫,脉数无力,微有热,苔白,脘腹拒按,即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另少加麻黄1.5克以祛其表热,莱菔子以去其脘腹痛,一剂即好转。说明用药须灵活掌握,才能收到良效,死搬硬套不行,无的放矢也不行。
35.呃逆,有一种因阴虚大逆而发者,其声长,患者自觉有气由脐下上冲咽喉,亦用知柏地黄丸治之。
36.腹中气痛上冲,俗称肾气,即痃癖、奔豚等证。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属寒者,宜桂枝加桂汤加减;二属热,宜奔豚汤加减;三属寒热夹杂者,宜黄连汤加减。具体应用仍须辨别虚实情况和兼证而定。又,奔豚汤从药味分析,主药芍药、甘草以止痛,归芍以养血,姜夏止呕,芩葛李根白皮分解内外之热,是以奔豚证,兼血虚内外有热,上冲又兼呕逆者用之为宜。寒热夹杂者,黄连汤或乌梅丸均可随证选用。
37.曾治一初期肝硬化患者,以逍遥散为主,柴胡少量用之,疼痛加入乳香、没药、郁金、姜黄,偏胀又加厚朴、青皮、香附,如肝区热痛,加元胡、川楝子,如发热有块者,加鳖甲、丹皮。治疗中时时应注意。
38.痹证寒湿胜,手臂、肩肿痛,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不效者,用草乌、苍术、白术、当归、乳香、没药。
39.痹证风胜者,治当行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治之。兼火者,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主之。
40.痹证寒胜,察其表里俱无热证者,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主之。
41.痹证湿胜,疼痛重着,小续命汤倍防己主之,增损五痹汤亦主之。
42.一例腰椎结核患者,前医以阳和汤治之不效。余审其面色晄白,脉滑数,诊为气血俱虚,热毒壅滞,予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40剂获愈。
43.水肿一证,用五皮饮是一般方剂,必须辨证加减,始为恰当。如上肿,宜汗,酌加麻桂;下肿,则酌加渗利之品;实者,酌加消导之品;虚者,酌加参术;寒者,酌加桂附;热,酌加滑石、木通之品。必须如是用之。又,茯苓导水汤为实证相宜,虚者不宜用。
44.痢证兼发热,葛根、连翘等可酌用之。如系热痢,葛根芩连汤主之。
45.症见里急后重,便痢脓血,脘腹胀痛,按之更甚,脉弦而细,予附子1.5克,木香4.5克,焦山楂10克,山药15克,大黄3克,1周1剂,仅服4剂便愈,其效甚佳。关键在于祛邪不伤正,谨候其气之来复,病自愈。
46.大便不利,属于肝气不舒的,芍药、香附即可治愈。
47.一老年男性,患肠梗阻腹痛不止,用复方大承气汤治之而腹痛加重,余审其腹胀尚濡软,脉微而肢厥,神倦欲寐,舌质淡苔白,诊为中气大衰,先宜枢利,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剂而愈。
48.痿证,在我看以湿热居多,好发于夏秋之季,清燥汤治之较好。见症必须有口粘腻、胸满闷、午后身热等湿热症状。用时尚需随症加减。
49.治狂证,用防风通圣为主,加用镇静之品,有良效。
50.分,寒热有别,经络必分。若大实者虽承气亦不可缺,若阳虚者虽四逆亦不可少,至如气脱者莫若人参,阴脱者生脉可为佳方,肾脱者可考虑山茱萸,血脱者可考虑当归补血等。
51.努伤证,胸中刺痛,憋胀,有吋夹痰,常用旋覆花、茜草伍以灵脂、郁金、瓜蒌、半夏、葱白,效果很好。此即旋覆花汤、失笑散之意。
52.升阳散火之证,以发热较著、不恶寒、无汗、无舌苔、脉沉数为特征。究其原因,为阳郁于脾,由于过食辛凉所致也。其邪热用辛凉、寒凉均不能退,可予升阳散火汤,效果很好。
53.一西医诊断为脉管炎患者,症见右下肢膝以下自觉发憋发凉,无浮肿疼痛,其他无明显征象。给以活络效灵丹加牛膝、肉桂、麝香,外用葱熨法而愈。
54.曾治一妇人寒热如疟,一曰二三度发,病已半年之久,诸药不效。余诊其脉虚而数,舌色如常,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陈皮,加白芍、熟地,气血双补而愈。这也可说是少阳类似证之一。
55.曾治一梅核气患者,过去经医用半夏厚朴汤无效,透视检查亦未见实质性病变。诊之属痰热郁结之证,给以王节斋化痰丸而愈。
56。一例功能性子宫出血久久不愈的患者,输血、中药、刮宫等措施均效果不著,视其症除面色胱白、息短语微、两脉沉细外,并见舌苔黄燥,腹满硬痛,便秘溲赤。脉证相参,诊为内有实热之证,方用生地10克,白芍10克,丹皮7.5克,焦栀子10克,大黄10克。1剂崩血止,6剂即愈。
57.月经过多一证,原因很多。如属虚证者,每以归脾汤加入鸡冠花治之,效果很好。若虚甚者,原方党参易人参。
58.温经汤,为妇科常用而有效之方,其着眼点为寒热夹杂证的情况,用之为宜,而非单纯的寒证。
59.带证,清带汤最宜,可以作为治带证之基础方。寒者加桂、姜,热者加黄柏或苦参,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归芍,肝气不舒者加香附、柴胡,有瘀滞者加桃仁。临证须活用之。
60.妊娠因负重伤胎而胀痛者,保生无忧散效果较好,如下血者,酌加阿胶。
61.九痛丸(附子、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对胃痛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者有效,为温开之法。曾用治宫外孕患者,胃痛拒按,脉沉而似有力,无表证,无热象者,取效甚验。方中人参应用高丽参,狼牙可改用狼毒,剂量仍以原方比例为准。应预制备用。
62.升降散有升清降浊之功,曾用于大头瘟,效果很好。《寒温条辨》的15个方剂都很好。曾用其中增损大柴胡汤、增损三黄石膏汤等方剂分别治疗乙型脑炎、重症肺炎等,都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63.大柴胡汤为阳明少阳合并之证,柴胡加芒硝为误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而有便燥,为虚中夹实之疾。用时须加以区别。
64.当归四逆汤是治寒邪直中厥阴之方(麻黄附子细辛为寒邪直中少阴之方)。曾治一证,由于冬季早晨室外劳动,突然发现下腹部疝痛,抽掣睾丸痛,四肢发凉,脉沉细,给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愈。日本人用此方治冻疮,有效。如单纯内寒之证,不可用,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阳气被郁之四肢厥逆,不可用(宜宣达阳气)。方中通草,陈氏意见,应改为木通。本方即桂枝汤之变方,凡桂枝证兼血分闭塞者,可以用之,为温中散寒、宣通血络之法也。冻疮之红肿痒痛,予本方四五剂即效。
65.白通汤和通脉四逆汤之用葱白,对格阳证来说,是不适当的,因为葱白总是散的药品,以不用为妥,如系寒邪直中,可以酌用。至于加猪胆汁,有认为系从治法,对格阳证可用;有认为阴阳两虚,胆汁系治阴虚的一面,也不妥。阴阳两虚,系用四逆加人参,猪胆汁有通便的作用,对通脉四逆证也不相宜。如系因格拒,用量不必多。
66.玉女煎,治因牙痛而牵引头痛者,有效。患者自觉有气自颊车上冲头部而痛,不冲则头不痛,上证用之有效。但要注意,本方是适用于表里气血皆热之清热滋阴剂,用时必须体会到这一点。
67.三甲复脉、大定风珠之类方剂,为滋刚熄风之剂,温病后期,肾水亏不能涵养肝木,致肝风内动者宜之。临床必兼舌红、口干之象,根据临床经验,应加人参为佳。
68.增液汤所治之便秘,为无水停舟,腹痛尤有压痛,如兼拒按,则属增液承气之适应证。
69.九种心痛丸,有止痛攻积、除寒杀虫补虚的作用,虽治几种心痛,但主要治胃部拒按,属寒属实之心痛,主治中恶腹胀,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攻冲,落马坠车,血疾等。
70.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主历节,游走性关节剧痛。曹颖甫曰:“历节证起于风寒外感,汗出不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轻者宜本方,剧者宜乌头汤。”可作参考。又受风邪,于某一处疼痛,麻杏薏甘汤很好,但游走而遇阴雨风冷反复发作,久延不愈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效果很好。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