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可叹!现在的中医,大多都不知道怎么学《内经》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内经》强调的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有“三掌握”“三结合”和“诵、解、别、明、彰”五字真言等。
1
“三掌握”的学习方法
《素问·著至教论》所说的“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即指出了“三掌握”学习经典的方法。“知”,在此有“掌控、 驾驭”之意。
上知天文
宇宙形成、天体结构、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历法等,都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活动。运用运气理论指导临床,就是 这一方法的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法阴阳奈何?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中的“七损八益”养生方法,就必须应用天文、历法知识才能予以准确认识。
近年来,因马王堆出土医简《天下至道谈》中列举了古代房中术的七损八益,人多以为七损八益就是房中术的专用术语,似乎这一问题已得到圆满解释。其实不然,只要结合《灵枢·九宫八风》有关天文、历法知识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七损八益”是指人体和自然界在一年四季中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七”位于西方,时值秋分节气,此时人和自然界的 阴阳之气处于阴长阳消阶段。而“八”位于东北,时值立春节气,此时人和自界处于阳长阴消阶段。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原文,更容易理解“七损八益”是有关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表述。
只有掌握和遵循人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规律进行养生,就能使人体内的脏腑阴阳得以调和,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此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之意相呼应。
下知地理
所谓“下知地理”,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动植物分布等。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影响人的体质类型,影响着治疗药物的选择,还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讨论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人们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体质上的差异,因而产生的疾病有一定区别,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因地制宜的道理。正如张志聪所说:“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这就是学习《内经》 时,指导临床诊治疾病时要“下知地理”的价值所在。
中知人事
此处的“人事”不仅仅指人的形体结构特征、性别、年龄、体质特征、生理病理特征机体对治疗的反应差异等,还包括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变迁等,都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牢牢掌握和应用的,也是学习《内经》原文时的重要方法。天文,指自然界的空间和时间,包括天体运动、时间推移、时令节气等;地理,指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地域和地势高下;人事,指人体自身状况与所处环境相关存在的综合情况。表明了《内经》的医学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和灵活运用“自然-社会-心 理-医学”模式的具有高超临床技能医学人才,除了精通医学理论,还要有多方面的渊博知识,不但要是专才,还要是通才,要有整体观念,能够全面分析并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这样 才能达到“救众庶”,“传后世”的医学终极目标。
2
“三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结合”的经典学习方法是《素问·举痛论》提出的,要求 人们研习经典时,务必要“善言天者,必有验(应验、结合)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合也)于己。如此, 则道(医学理论)不惑而要数(音义同“术”)极,所谓明也”。
原文运用“验、合、厌”三个均有“应验、结合”之意的词表 达其对学习经典的方法要求:要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等与有关人 类生命活动规律的原文结合学习;要将古人的经验与适时的医学应用结合,即“古为今用”;要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内经》等医学经典及历代医家的论著)与自己认知和体会相结合,即“人为己用”。
3
“诵、解、别、明、彰”五字真言的学习方法
杨上善将《素问·著至教论》所总结的经典学习的方法概括为 “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也就是说,一是要能够熟读背诵,反复阅读、记诵经文;二是要能够理解经义、解析经文的医学内涵;三是要能比较、分析、判断经文的义理真伪、效应,对文字的错、衍、脱、补情况予以鉴别;四是彻底明了经文的含义和意义,对其中的医学知识概念要清楚明白;五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并能加以拓展弘扬。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来加深理论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方法,至今仍是学习医学的重要方法。这里的 “诵”“解”“别”“明”“彰”就是习读经典的五字真言。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