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中医大家“朱丹溪”:他43岁初学中医,却成为一代医学宗师!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3-29 13:46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医大家:朱丹溪,看看他的中医之路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1、拜师学医的故事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朱震亨师从名医时已43岁了。

那年他从浙江八华山出发,渡过钱塘江,到了苏州,后来又到了安徽,再辗转到南京,兜兜转转寻访了大半年,直到一天,他来到杭州,有人告诉他这有一位名医叫罗知悌。

那谁是罗知悌?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他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

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应该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当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金元四大家中的最后一位,就是眼前的这个朱震亨。

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朱震亨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当即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

2、万事开头难

想得到大师亲传哪里有那么容易?文献记载:“蒙叱骂者五七次” 。

朱震亨:“对不起啊,麻烦您了,再给通报一次吧。”

门童:“去!快滚开!”

如果当时朱震亨就这样打退堂鼓了,也就没有后来了。文献记载:“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步入43岁的中年人却像个小学生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站在罗太无先生的门口,等待他的接见,从早到晚,风雨无阻,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

一个人可怕的不是有多努力,而是可以坚持那么久。

试问,鬼知道他之前经历了什么?让朱震亨可以对学医如此执着?(简直是疯了好吗?要不要那么拼?)

43岁步入中年立志学医,而这之前他都去干什么了?


3、为什么他到43岁才学医?之前他在做什么?

这又要从朱震亨15岁时说起,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可他却放弃了科举之途。

因为那一年,家里的男人——他的父亲,大伯,叔叔相继因误诊离世

这个15岁的孩子不得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开始“唯侠是尚”的生活,他胸怀正义敢作敢当,成了爱打抱不平的年轻人。

就这样朱震亨到了三十岁。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命运又一次与中医联系在了一起。

这件事是他的母亲病了,患上了“脾疼”,为了不重蹈15年前叔父的噩梦,朱震亨苦读《素问》五年,终于将母亲治愈了

什么是孝?朱震亨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恰恰就是忠孝之心,奠定了朱震亨能成为一代宗师的基石。


4、四十而不惑

然后现实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想要的剧本发展下去。

道理是直的,命运之路却是曲折前进的。

这个时候朱震亨已经36岁了。可他却选择拾起15岁时放弃的路,重新回到学校,师从许文懿,学习理学。

许文懿何许人也?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而这个重量级人物也是最后朱震亨弃仕从医的临门一脚。

经过4年苦读,已经40岁的朱震亨终于准备参加科举了。可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妻子戚氏,患了“积痰”病,由于治疗错误,去世了。

从他的医著《格致余论》第一页的序中我们可以一见端倪,他记载到:

“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

什么意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天爷给朱震亨的打击是残酷的,他最亲近的人几乎全在误诊下离他而去,他的父亲,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后是他的妻子。

在这个时候,他的老师许文懿终于忍不住发言了,希望他可以从医行善。终于,这个一代医宗朱丹溪即将出场了。

有着一颗正义,忠孝之心,并经历痛失至亲的朱震亨,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下定决心,一心学医,济世救人,永不放弃。

所以就有了他43岁拜师从医之行,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再晚的开始也不迟,只要认定目标坚持,终将学有所成。


5、作品成就

朱丹溪的主要成就及著作有——倡导滋阴学说。

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

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和推广。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6、社会影响

浙江义乌朱丹溪陵园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

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

朱丹溪陵园内景观

碑文上刻着四个大字“一代医宗”

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

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

7、学术思想简介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要有:

1、节慎饮食护脾胃

朱丹溪认识到的“欲”,并不限于男女之欲,还包括了温柔、声音、颜色、馨香诸动火因素。

他说:“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他从制约相火出发,把节制食欲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说,饮食之欲,于身尤切。因此十分注意食物的选择,以顾护脾胃。

2、脾胃畅达养生之本

丹溪指出,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人之阴气依胃为养,保养脾胃,化源不绝,阴精方有所本。

他说:“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清和则能运。”

在饮食摄养上,丹溪特别强调保护脾胃的清和畅达。

他在《慈幼论》中说,“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

在《养老论》说,“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理殆在于此。

3、素食茹淡补养脾胃

节慎饮食对防止火动伤阴亦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

务求厚味,心火随起,贪于食欲,相火由生。饮食失宜,不但脾胃损伤,阴失化源,又因湿热蕴中,邪火随起,阴被暗耗。

饮食之欲,不可不慎。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丹溪有独特的见解,云味有出于天赋的,也有出于人为的。

“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

强调素食茹淡,以自然冲和之味补养脾胃清纯冲和之气。

4、胃肠过负致生积滞

节慎饮食是为了维护胃气的清纯冲和,其于此,丹溪提出了“倒仓”的创见。丹溪的倒仓论,是将人体的肠胃比作储藏谷物的粮仓,认为水谷五味进入体内,必先到达胃部,对胃造成影响。

而人们往往被物欲所累,对可口的东西难以自制,摄入过量,胃肠负担过重,致生积滞。

过量的摄食及情志所伤,都会损伤胃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积滞、痰饮、瘀血的壅阻,而这些东西均非人体生理所必需,属于滋生疾病的邪毒。

丹溪还从火热致病的观点分析,“积聚久则形质成,依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津液气血,薰蒸燔灼成病”。

所以,必须采取“倒”的方法,清理肠胃,荡涤留毒,既减轻了胃肠的负担,又避免了火热变生百病。

5、慎用燥热谨防劫阴

针对燥热温补时弊,丹溪慨著《局方发挥》,批评那些不揣体质盛衰及病势轻重,概用燥剂为劫湿病,用暖剂为劫虚病,唯辛热是投者。

对于妇人无子,丹溪强调血少不足以摄精,欲得子者必须补其阴血,反对“轻用热剂,煎熬脏腑”,使血气沸腾,祸不旋踵。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以设问的形式阐发了慎燥热的主张。

他结合老人生理特点,阐发说:“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糜而定耳。”

《内经》曰:“肾恶燥。乌附丹剂,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风、半夏、苍术、香附,但是燥剂且不敢多,况乌附丹剂乎!”

防风、半夏、苍术、香附性燥不宜用,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易滋生郁热,应当慎用。其用药、用食,用心良苦。

丹溪治疗特色之一是制火养阴。他创制了大补阴丸等养阴名方,降火补水。

冉雪峰曾对大补阴丸作了注释:

“阴气渐竭,燥火燔灼,烦躁身热,汗出不止,阴愈伤则热愈炽,热愈炽则阴愈伤,此际用六味等补水,水不能遂生,以生脉等保津,津不能终保。

惟黄柏、知母大苦大寒,又以地黄之润沃,龟板之镇降,以急平其火,急敛其火,急镇其火,急摄其火,去一分火热,即保一分阴液。”

如今人们动辄进服名贵补品。有吃人参后,腹中胀满,不思进食;有吃了鹿茸,痔疮出血;有喝了大补酒,血压升高,彻夜难眠。

这是补不得法,反生火热,损伤阴精,害了身体。防治之法,切记丹溪告诫:弃燥热,慎温补。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