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胃肠,正经历第二次“危机”!不听古训终害己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讲解》、《中医藏象学》、《中医基础理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我们今天这篇文说,给您谈谈咱们的胃肠。
我们人,正常情况下,五脏六腑皆有序工作,维持着我们周身的舒适、内外的健康。故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会主动去认识、探寻脏腑的奥秘和本性。一直到生病了,出问题了,这才幡然悔悟。
譬如说我们的胃肠,我们就从未认真的、客观地体察它。
今天在这里,本订阅号想要告诉您一个事实,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胃肠,正在经历一段非常的历史时刻,经历一段非常的“危机”。
这是危言耸听吗?当然不是。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应该说,咱们中国人的胃肠,挺不容易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战乱频仍的年代,我们中国人的胃肠曾经长时间地经历着危机。这就是在物质条件贫匮的年代里,所出现的“虚寒”危机。这一点,在东汉末年、金元时代体现的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些时候,由于食物匮乏、外感寒邪,饥寒交迫之下,中国的胃肠多有虚寒之症。因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致的各种虚证,十分多见,比如胃脘痛、眩晕、痿证等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仲景才作如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专门用于温补中焦的方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东垣才创立“补土派”,将补益脾土看做是治疗疾病的根本途径。
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的胃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都容易被“虚寒”二字困扰。
不过,现在,这样的状态几乎一去不返了。
我们中国人的胃肠,正在经历第二次危机。这次危机,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实而满”。说白了,就是吃得太多、太好。
之所以这样,当然和时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有关系。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令中国人不再为衣食所困。但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富裕生活,我们忘记了胃肠的本性,以至于不知不觉间,违背了胃肠的规律,使得杂病丛生。
这规律是什么?您如果仔细阅读《黄帝内经》,就会看到这样一段话:“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的胃肠,可以被水谷所充实,但是不能被充满而影响了传导。水谷之物吃下去,胃被充实,而肠道空虚。等水谷入肠道了,肠道被充实,胃则是空虚的。这样的规律,是我们胃肠运动工作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和这句话类似,还有一句老话,这就是“新食不见旧食”。就是说,得把上顿吃下去的东西都消化了,才能吃新的食物。新食和旧食,如一对冤家,不能碰头。
上面说这些,就是我们胃肠的工作规律。我们的胃肠,要时刻保持通畅,虚实有度而交替,不能“满满登登”的。只有这样,才能维系胃肠的通畅之性,我们才不会生病。
但遗憾的是,当代的中国人,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把这件事给忘了。毕竟,谁愿意没事去翻阅难以理解的中医典籍,去理解古人的训示呢?这就导致了,我们当代过人经常出现的胃肠“实而满”的状态。这里面,总是有食物,总是有肥厚之品。想想看,您已经多久没有饥饿感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人所经历的第二次胃肠危机,就是源于没有适度的饥饿感。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肠胃一旦被食物过分阻滞,就会形成诸如痰湿、湿热等内邪,并且容易引发淤血、气机阻滞等问题。这就给一身的健康,带来重大隐患。
比如说有的人,长时间为湿热所困,舌红苔黄、大便干或不爽、小便黄,口臭,满脸油腻,或下身潮湿,或耳鸣烦怒。这就是拜湿热所赐了。再比如说过嗜肥甘厚味导致的痰湿,令我们四肢胀满乏累,头晕脑胀,反应失灵,成天只想睡觉。就具体疾病来说,脸上的痘痘,头上的头油,血液的粘滞,血糖的升高,包括失眠等等,大到心梗脑梗,往往和胃肠的运化失常,导致痰湿、湿热之邪内积,气机受阻有关系。正因如此,现代医学才有“慢性病肠源说”这样的观点,用以强调调理肠胃的重要性。
所以说,我们真的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好好保护自己的胃肠。方法之一,就是遵循其本性,不要吃得太多,太饱,太过,最好能适度地感受到一丁点的饥饿感,然后再去吃东西。胃肠的通透,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