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一个小小的疗程, 减少一整个冬天的烦恼!
夏至过去之后,全国的气温开始拔高的一发不可收拾,又到了一年一度集体求后羿射日的季节!
但是大家都知道,夏至只是一个高温的开始,真正的高温季节是在每年三伏一段时间内。
所谓三伏天,是按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每年夏季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简单来说三伏是从进入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算起,初伏10天,中伏为10~20天,末伏为10天,懂历书的老年人一般都会计算,而现在我们一般靠网络去了解三伏天的时间。
三伏天内,是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六邪中的“暑”邪最猖狂的时间段,而这么难熬的季节,确实中医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的治未病的时间段——“三伏灸”。三伏灸是中医中治疗“冬病夏治”的一个常见又有效的疗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冬为阴,主闭藏,冬天的时候人体阳气多藏于内,加上外界气候寒冷,人体就容易感阴寒之邪,患上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体虚或者这些疾病加重。而夏为阳,夏季三伏时令,是自然界与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冬天易患或加重的慢性疾病进入缓解期,而此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措施,一方面能够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祛除体内阴寒之邪,从而达到治疗或者预防“冬病”的效果。
三伏灸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清朝,几百年来,效果显著,其操作方法是用白芥子、玄胡等多味辛温的药物贴在对应的穴位上进行天灸。所谓的天灸,就是中医的传统灸法中不使用火的温度,而采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在穴位上,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甚至起泡,从而达到想要的治疗效果。
三伏灸的穴位常灸的有膀胱经上的背俞穴,督脉的身柱穴、大椎穴,任脉的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等,这些穴位中有些是针对哮喘、慢支这种慢性疾病的对应穴,有些是强身健体的保健穴。
三伏灸的适应证十分广泛,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儿科疾病、慢性皮肤病、妇科疾病等诸多系统的疾病都有一定效果,并且,三伏灸尤其适合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但是,但凡药理皆有禁忌,三伏灸的贴敷并不适用于疾病正在发作期的患者,以及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的患者,体质偏阳易于上火的壮年及孕妇都不适宜,还有就是对于灸法的常见禁忌也适用于三伏灸。
三伏灸是中医“治未病”的极好体现,“冬病夏治”,在长夏季节简单的一个疗程,就能减少一整个冬天的困扰,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