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对养生仍有重要意义,你知道是什么吗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因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人必须熟读三百遍的法宝,其中阐述了很多养生法则,尽管时代不断变迁,它的养生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对现在人养生仍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现代人追求的延年益寿的秘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养生首先需要防病,那么“病安何来”?
1.病因分内外
《黄帝内经》阐述病因问题,着重内外两个方面。“寒暑过度”即自然界寒暑燥湿风之气若太过不和,变为六淫侵犯人体肌表形体,这就是所言的外部病因。“喜怒不节”即五脏藏精化气所生的喜怒悲恐五种情志若太过不和,也会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严重时可损伤人体的五脏精气,出现疾病,这属于内因。
2.《黄帝内经》还强调了三部、三员的思想
将外邪导致的疾病分上下两列,对我们认识疾病和养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譬如,清湿邪虽然为外邪,但与喜侵袭人体上部的风雨导致的疾病是存在差别的,风雨邪气常引发人体的外感热病,出现恶寒发热等症象;清湿邪气不仅可以导致肢体初现关节病,痛痹、着痹等,还可以引发体内脏腑的疾病,如“积”等病症,后世医家也谨遵其旨,重视上下两部的邪气导致疾病的不同。金朝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进一步将邪气分为三种,即天邪、地邪、人邪,并指出三者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祛邪的途径。
3.邪循经脉的途径
经脉到底对应西医学中何种组织,是神经纤维还是肌肉?现在医学尚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但是针灸循经循穴治疗确切有效。在《黄帝内经》中阐述因邪气性质和邪气入侵的部位不同,侵犯的部位可以分为上下左右之别,经脉的阴阳之别。即提出了外邪循经导致疾病的规律。这对于我们后世防止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人情志不遂,勃然大怒时,因怒伤及肝,肝气循经上逆,气机不畅,气血郁积于所过的邪下,导致胁肋部疼痛,因肝经循经到达脑,严重时大怒可出现人意识丧失,昏厥倒地。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文枢,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