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文 / 伍妈说营养
2019-03-13 01:02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老中医》中有一场中西医擂台赛,据说内容并非编造,而是历史真实事件。

1907年10月13日,天主教在金神父路开设第一家西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举行开业典礼,名医丁甘仁先生(电视剧化名翁泉海)作为在沪的少数几位名医被邀捧场。仪式结束后,参加酒会时,有人介绍这位上海名医丁甘仁先生时,西医约翰不屑一顾,很不礼貌地用夹生的汉语说道:“中医能治病吗?”,又卖弄地说:“中医不中意”。丁甘仁不卑不亢地回敬道:“西医是万能的吗?”也反唇相讥:“西医是戏医”。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这阵调侃之后,洋医生恼羞成怒,不怕事大,与丁甘仁摆擂台争高低。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到今天,中医与西医,孰强孰弱?少说也有争了一个世纪。有结果吗?

并没有。

当时擂台赛,中医代表丁甘仁获胜,他发表了这样一段至今看起来还是很有前瞻性的获胜感言:“中西医的出现都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各自包容并发挥优势,与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作斗争!”

那中西医各自优势是什么?你更适合哪一个呢?

很多民众都是盲目的羊群效应,分不清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听说谁厉害就信谁。所以我写一点自己这些年在健康领域的一点小心得。

西医擅长微观,不擅长宏观,优势在急疹。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西医创造发明了各种检测仪器来确诊病症,使用的药物也都是高纯度的单体药物,佐以适合的药剂从而高达器官所需而发挥药效。这些药物一般都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被批准后才可上市。使用西医疗法,一般都能让人明明白白的说明身体上出现了哪些问题,反应身体上的指标有何变化,使用药物后可以改善一些指标,从而达到改善病症的目的。注意是改善病症,并不是从原因入手的对症治病从而治本。

没有检测数据,很多人西医可能看病无从下手。

西医也有伟大的,中医无法匹敌时刻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比如说像车祸后大批需要伤口处理的紧急事件;比如怀胎十月准备待产,发现胎儿绕颈三圈有缺氧危险;比如一些畸形儿只有手术切割才能帮助找到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些是西医的优势,中医无法匹敌。

中医擅长宏观,不擅长微观,缺乏理论支撑。

中医千百年流传下来,通过望闻问切宏观上把握,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救了无数人,中医地位毋庸置疑,绝对是伟大的。但是缺乏现代科学理论支撑,很让人云里雾里。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缺乏科学理论,如何说呢?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大米小麦都是谷物,偏偏炒麦芽可以消米面积食?

中医解释说大米秋天收获秋(金)气,麦得夏天收获得夏(火)气,火克金,自然可以消面食之积。这是中医理论,古时候的人不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细菌、病毒........所以很多都是模仿大自然,用湿寒暑气燥火来解释,后人听了很容易一脸懵。用现代语言解释,其实炒麦芽里含有淀粉酶,提升了消化淀粉的能力。毕竟是千年经验,虽然理论缺乏,但是方法是可借鉴的,只是后人需要去帮助提升它的理论基础。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面对慢性疾病时或者器官功能问题时,比如失眠、无食欲、心情烦躁、月经不调,在你不能确定找到一名优秀的“老”中医时,最好是先选择西医的仪器做检查,再通过中医的方式去调理。如果是急性的器质性损伤,比如跌打损伤,那是西医最擅长的。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中西医取长补短,对病人是最好的。

实际上,与人相关的医师分为三类:药医、外医(手术)还有食医。药医和外医中西医都有涉及,外医上西医是手术,中医是推拿针灸,药有中药和西药。

今天,国人的健康越来越严峻,关键问题不在药医和外医,而在于食医出现问题,也就是很多人没有思考它,并没有正确选择。

食医主要两个范畴

第一:营养配餐,也就是基础营养,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通过熟悉各类人体所需营养,掌握大量各种食物营养属性,每天定时摄入。

日本为何长寿?配餐做得好,基础营养到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营养的懂配餐的“妈妈”。每一餐都是精心搭配,哪怕外出、上班、上学,都吃自己精心搭配的营养便当。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我们国人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经常不是外卖就是下馆子,在家做饭的家庭越来越少,基础营养重视不足,相对而言就差很多。基础不牢固,那健康问题就自然容易地动山摇,疾病也随之而来。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第二:药膳,也就是药效性营养。针对患者需要精通各类医学知识,懂得药膳和营养学原理。

孙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 ,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也就是说,先食疗,食疗不行,再药疗。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举两个例子,说下营养与我们健康的密切关系。

几百年前,坏血病在远洋航行中非常普遍,曾夺走几十万水手的性命。后来发现吃新鲜柑橘水果、柠檬汁、酸白菜会好转,其实就是食物中维生素C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相传在唐代,很多富贵人家患上一种奇怪的疾病,疲乏软弱、小腿重、肌肉酸痛、脚澡浮肿、头痛失眠、足部有过敏、烧灼、针刺和蚁爬感,就医后并不见好转。当时有位太守请了孙思邈诊治,他把精米改为粗米,并且米糠泡茶喝,很快患者就痊愈了。今天我们看这个案例,其实就是有钱人家长期精米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脚气病。

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更适合你?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

基础营养也有一个缺点,对于疾病的改善相对慢,所以大多数人都更看重药效性营养,忽视了基础营养,其实是错的。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另外药效性营养价格高,所以我还是更支持平时基础营养的补充,不管你现在是健康还是疾病过程中,基本营养都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先考虑选择的“医师”。

最后小结

中医、西医、营养都是伟大的学科。若把中医、西医、营养独立对待,甚至对立对待,肯定是不妥当的。它们都是在维护健康过程中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好比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同样在健康这件事情上,没有完美的技术,只有完美的方案。

借用一位营养前辈的比喻,把身体比喻成一部带定速巡航功能汽车:

营养是汽油;

中医是油门;

西医是刹车。

在没有异常路况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营养及自带的定速巡航功能,在不踩油门和刹车的情况下,也能让身体正常运行。但在异常状况时,你可能有时需要踩踩油门,有时需要踩踩刹车。

在维护健康的过程中,中医、西医、营养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也没有对立关系,只有协作关系,唯有这样才是我们的福音,善用每一种资源,对于身体来讲是件好事。

最后借用《老中医》翁泉海在中西医擂台赛的最后一句话:”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永远不会衰亡!”同样,西医、营养学也是如此。#青云计划#

我是一名营养师,对中医、西医分享了自己一点浅薄认识,分析如有不妥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吐槽。如果认同这篇文章,也欢迎分享点赞。科普不易,感谢支持!更多原创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伍妈说营养 @头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