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还真有百试百灵的“祖传秘方”

文 / 悦读中医
2019-03-09 21:11
悦读中医 推送最新鲜的
小 编 导 读

中医过去是不太分科的,不管它是哪一科的病,不管它是什么病,都可以信手拈来。为什么可以这样?今天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你答案!看似那么简单的几个字,做到却并非那么容易!

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我都看,而且我在临床实践中又学到一些皮肤科、眼科等其他各科的中医治法。这样一来,我所看的病范围就特别广。在我的门诊,内科病人、妇科病人、儿科病人、皮肤科病人,甚至还有极个别的眼科病人都来,为什么来呢?他在专科那个地方没治好,就到我这儿来了,因为我可以治好很大一部分。

我用的是什么法宝呢?

人家以为我有秘方,不是!有人说是祖传,哪那么多祖传?不是!或者说,祖传当然是祖传,但是这个“祖”不是我家里的“祖”,而是中医的“祖”,我读了大量的古代经典医籍。中医过去是不太分科的,不管它是哪一科的病,不管它是什么病,都可以用“辨证”来解决,然后来“施治”,这就是辨证施治,这是和西医完全不一样的特点。

举个例子,有一天同时有两个孩子来我门诊,都是从省儿童医院转到我那边去的,主要症状都一样,就是发烧、拉肚子。

第一个孩子是发烧,泄泻,有点呕;发烧是一阵阵冷,一阵阵发热,舌苔是个薄白苔。

我给他开柴苓汤,就是小柴胡汤合四苓散,就开这么个方。

第二个孩子也在儿童医院治了一个星期,发高烧,拉肚子,舌苔是个黄腻苔,高烧持续不退。

我开的是葛根黄连黄芩汤。

我给两个孩子开的都是很平常的方子,这两个孩子的主要病症差不多,都是发烧、拉肚子,但方剂迥然不同,甚至相反。柴苓汤是利湿的,葛根黄连黄芩汤完全是清火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前一个的证是以湿为主,后一个是以热为主,这就是辨证。第三天这两个小病人全都好了。

西医来治这个病就不搞这种区别对待,同样都用黄连素,同样都用氯霉素。虽然同样都是止泻的,可是有可能泻也没止住,烧也没退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把病根搞清楚。

再举个例子,比如头痛,中医治头痛很复杂,有外感头痛,有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有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风寒证要用川芎茶调散,风热证要用清空膏、芎芷石膏汤,风湿证要用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包括气虚、血虚、肾虚、肝阳上亢、肝火上逆、瘀血、痰浊证,还有雷头风、偏头风……随便就可以列出八九个来。这八九个证型有八九个主症特点,有八九个主方,甚至每个证型主方还不止一个。痰浊证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阳上亢证要用天麻钩藤饮或者是镇肝熄风汤,肝火证要用龙胆泻肝汤或者泻青丸,气虚证要用顺气和中汤或者益气聪明汤,血虚证要用加味四物汤,肾虚证要用杞菊地黄丸,雷头风要用清震汤,偏头风要用散偏汤……如此之多!还有诸如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厥阴头痛、太阳头痛……多得很,枕部头痛用枕痛方,前额头痛用选奇汤。

没有这样熟练的辨证论治功夫,你就不可能是一名真正的中医。

我经常讲,一个好的中医,应该具备两条。中医医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以外,一定要读中医经典。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学习中医经典是为了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一些实在的东西。学习中医经典,学以致用啊,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讲课上吹一吹,不是为了写几篇论文、写几篇文章发表一下,不是为了徒有虚名,而是为了实用,是为人民服务,真正体现我们中医学的价值。那么第二个目的,也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指导临证实践,提高临证水平。怎么样指导临证实践?怎么样提高理论水平?只有在临证上真正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我们才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在临证上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一个真正的临证高手,是必须要有理论指导的,绝不是靠两个秘方去治病,那是治不好的。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的践行之路,亦是对后辈的殷勤希望。

张步桃、熊继柏、王庆国、黄煌、刘力红、郝万山、仝小林、黄仕沛、梅国强……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诸位中医大咖汇聚一堂?群英聚集,又能擦出怎样的智慧火花?想不想一睹为快?那就看看这本书——

《名师经方讲录(第四辑)》

(点击封面图,立即购买好书)

《名师经方讲录(第四辑)》为首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届全国经方班专家讲座及查房视频的文字翻录与整理。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为名师讲座篇、名师查房篇、名师访谈篇。前两篇真实地记录了经方班现场名师们充满激情的演讲和严谨细致的查房,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名师访谈篇从专家 的求学经历、学术思想切入,为后学者指出了成才之路。可以说经方班引领着经方运用的潮流,跟踪了医疗热点,服务于临床前沿。本书既是一份值得珍藏 的经方名师临证心路史料,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修中医经典的珍贵教材。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