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中医术语解释大全(二)(珍藏版)

文 / 菁古堂
2019-03-07 19:17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二)

49. 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动,为肝所藏。

50. 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51. 肝藏魂:“魂”属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脏器的联系。

52. 心惊:指心中恐惧。

53. 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4. 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四肢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55. 心中火虚:指心阳虚弱。

56. 瞑:闭上眼睛。

57.肝气燥: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证候。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耳鸣,眼干,面红,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症。肝为刚脏,喜柔润,忌刚烈。肝阴不足,每致肝燥而阳亢。

58.热厥:厥证之一。指因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渴,烦燥,胸腹灼热,便秘等症状。

59. 心包络:简称“心包”,它为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主要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60. 气化:气的运行变化。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1. 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膀胱的开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62. 亡阴:阴液大量耗伤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深陷,精神烦躁,甚则昏迷,谵妄等症。

63. 清肃之气:指肺气。肺气宜清净肃杀,如秋令之气,否则将上逆为患。

64. 脾不摄血: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

65. 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6. 下元:指肾脏。

67. 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68. 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69. 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70. 肾火沸腾:指肾阳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腾。

71.亡阳: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他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似于休克现象。

72. 中满:指脘腹胀满。

73. 水火相济: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74. 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75.命门之火:即肾阳。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肾阴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之火的温养,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76.胃为肾之关:”关”可以理解为水液出入的关口。《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是指肾气,胃口不开将引起二便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诸症。

77. 羸:瘦,弱。

78. 枯槁:消瘦比较严重,并且干枯无光泽。

79.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80. 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81. 真火证:即实火证,指火邪极盛引起的实证,热证。

82. 火越:指火邪炽盛向外发泄的病症。

83. 相济:相互补益。

84. 肝气无依:肝气无处依附。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85. 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命门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

86.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离散,导致心阳衰竭,血脉不行,故称心君不守。

87. 肾火避出躯壳:指阴寒内盛,致阴阳分离,肾阳外脱。

88. 厥逆:四肢厥冷。

89.伤寒:病名或证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症的一个症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90.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91.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以借以指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