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自觉“咽部不适感”的病例聊到一个治疗痰凝气滞的经方

文 / 医师黄继斌
2018-05-30 22:03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121)

从一个医案谈起

2018年5月4日青年节那天我接诊了一个患者,患者男性,自觉咽喉不适,总觉得有东西,同时伴有咽干,唾液有血,心胸处热,胃胀,刷牙时偶有恶心感,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轻度食管反流性胃炎;予西药治疗,仍有咽喉部不适感,为求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处。

患者有3+年的浅表性胃炎病史。

患者舌淡略紫,舌苔薄白而少,脉稍弱,是一个气阴两虚夹瘀之象。

气阴两虚

患者的主证是痰凝气滞,当用开结化痰,顺气降逆之法。其病因则与胃气阴两虚有关。胃气羸弱,肺胃宣降失常,水津补布,聚合为痰,痰凝气结,上逆于咽。事实上,患者不仅仅会在咽喉部有不适感,在心胸处也可能会有梗阻感,烧灼感。痰凝气滞日久,则会伤阴,化瘀。

所以一诊用了这个方案:

姜半夏9克 姜厚朴6克 紫苏叶12克 生姜6克

麦冬12克 蒲公英15克 山药10克 木香6克

中药配方颗粒 ,7剂 ,每日两次 ,每次一袋 , 200毫升开水冲 , 饭前温服。

患者服药后前三天咽喉感觉很舒服,第四天又有咽干之感,同时唾液有血色。

遂二诊如下,加了收敛止血补虚的仙鹤草,益气养血的大枣,养阴清肺的北沙参,以及凉血清心的丹参,其中仙鹤草和大枣是一个药对,有补虚强壮之效,方药如下:

姜半夏9克 姜厚朴6克 紫苏叶15克 茯苓12克

生姜6克 北沙参12克 麦冬12克 蒲公英15克

山药10克 木香6克 仙鹤草12克 丹参12克

大枣12克

中药配方颗粒 ,7剂 ,每日两次 ,每次一袋 , 200毫升开水冲 , 饭前温服。

患者服药7日后,诉症状较强明显好转,唾液亦已无血色,只是仍有口干,遂在前方的基础上再加南沙参12克。北沙参和南沙参都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效,不过,北沙参滋阴之力强一些,南沙参益气化痰的力量强一些。

我医案中用到的经方

其实不管我怎么变化,都是在一个经方的基础上加减,这个经方的名字叫半夏厚朴汤。

这个方子原记载于《金匮要略》中的“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书叙述如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用,日三,夜一服。

如果按照汉制一两为15.625克换算,原方的剂量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半夏,按照汉制换算一升就是90克,可见我前面的用药量似乎有点过分小了,但是,由于患者病程较长,身体较虚,所以谨慎一些是应该的。

这个方子应用范围广泛,不仅仅只用于女性,男性也可用之。原文叙述的“咽中如有炙脔”,不是纤维食管镜下的结果,而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千金要方》描述得较为确切: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咽部异物感

这个“如有”就把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都囊括了。

在这个方子中,半夏,茯苓,化痰除饮去湿;紫苏叶行气解郁,厚朴下气除满,两者一上,一下,共散气结;生姜健脾,鼓舞胃气;这个药又有祛饮化痰散结的作用,又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在古代,这个方子又叫七气汤,所谓七气也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他们认为这个方子可以治疗七气所生的气逆,气结,其主要表现有: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

紫苏叶

在现代则可以治疗慢性咽炎,支气管炎,颈部异物感,甲状腺囊肿,颈部淋巴结肿大,顽固性腹痛等等伴有上述病机和表现者。

在加减时,有阴伤津少者,可与麦门汤,百合固金汤等配合;兼有咽喉肿痛,咳痰不利者,可去生姜,加瓜蒌,杏仁,海浮石,连翘,桔梗;有郁郁寡欢,叹息不已者,可加柴胡,郁金,青皮;咽部异物感明显者,可加威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