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一凉便秘来!别等生病才明白这个道理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05-15 14:04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备急千金要方》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我们的话题,要说说便秘。

为什么说便秘呢?连日来,不少看官通过各种方式留言,诉说了自己的便秘之苦,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调治的办法。

实事求是地说,便秘了,要到医院调治。我们这个订阅号,是不可能替代医生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把针对某一疾病的病因病机,与看官讲清楚,再把古往今来的调治经验,和看官论明白。让大家明明白白地就医,清清楚楚地保健,借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便秘,是一个复杂的病。其背后有多种多样的诱因。看官如果目及近贤冷方南所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应当看到,这便秘有阳明腑实、肝郁气郁、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血虚阴亏等因素。如果细细讨论起来,怕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整。

我们今天说什么呢?说脾阳不足、中气虚寒所致的便秘。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人体。我们脾胃所在的位置,就是中焦了。说一个人的“中气”,指的也是我们的脾胃之气。

看官须知,这中气,最怕一个“凉”字。为什么呢?凉者,寒也。寒邪,最易伤阳。所以中气一凉,脾阳必然受伤。脾阳受伤会怎样?这就是阴寒凝聚、阳气不行,津液不通,大小肠之蠕动无力。如此一来,必然要发生便秘了。

看官须知,这样的便秘,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老年人、体弱者,以及部分女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样的人,四肢手脚往往发凉,在大便不通的同时,还可能有腹痛、胃痛的现象。这是寒邪凝滞、寒主收引所致。看舌头,往往舌苔白腻而滑,看舌象,脉象紧弦。

那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这还真就是一道难题。如果这个时候用攻下的药物来攻, 就容易进一步伤害脾胃之阳。如果用温补脾阳的办法,那么积滞还无法涤荡。这怎么办?只能把它们联合起来,既能温里,也能攻下,两者浑然一体。

于是乎,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就出现了一张千古名方。它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成为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代表方剂。组方如下——

大黄12克,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9克,甘草3克。大黄后下,水煎服,每日一剂,1日2到3次。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此方,名唤温脾汤。此等用法用量,我们择选自《现代临床方剂学》。

别看此方药用五味,实则乾坤暗藏。

你看那附子和干姜。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肾为釜底之火,脾为火上之皿。肾阳充足,则脾阳亦足。所以这干姜配附子,大补脾肾之阳,可以改善身体内里阴寒的局面。

然后看人参和甘草。这两味药,健脾益气。脾气足,则大小肠蠕动才有动力,一身运化之功才能正常。津液因脾气的充盛而疏布全身,滋润肠道,如此便秘就有了改善的可能。

最后看大黄。大黄乃是出了名的涤荡积滞之品。燥屎因之可以下行。诸药合用,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便秘的事情可以宣告解决了。

看官须知,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成书于唐代,大约为652年。其作者,为孙思邈。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身体解剖的认识还很粗浅,对身体器官的功能认识,也不完善。但是,古人就是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结合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脾阳不足则便秘冷积的道理。这不得不说,体现了古人的杰出智慧。此方,放到今天,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除了便秘之外,它还擅长治疗寒积型胃痛。比如说一个人,感寒,或者吃了生冷食物,伤了脾胃之阳,这个时候就胃脘疼痛、便秘、舌质淡红而苔白腻,同时口不渴,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的感觉。这时候,用温脾汤,就十分灵验了。

到这里,我们得说一句。本订阅号的文说,论及方剂,但是不鼓励看官自己配药吃。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看官如果借鉴,须遵此要义。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带您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知晓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中医对此类问题的调治心法。不懂医学,何谈保健?更何况,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面对的是古人几千年的丰厚医学遗产。不了解,不认识它们,岂不是数典忘祖?

这正是:脾阳一去春不再,中气一凉便秘来。我们遂撰此文,与看官细说端详。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