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赶不走?那是你没用对方法,中医教你一招,用一次管一生!
不难发现,如今身体湿气重的人越来越多,脸上频频冒痘痘,经常哈欠连天,整个人无精打采。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可能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缺乏运动、经常喝酒、吃寒凉食物等都会诱发湿气加重身体的湿气。因此,想要远离湿气,最好的方法就是改掉这些坏习惯,科学作息。
湿气在中医中并不单指体内水分多,如果你经常久坐不动、熬夜、猛吹空调、爱吃冷饮,就很容易让脾脏受伤。脾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搬运工”,脾虚,体内的湿气就不能及时排出,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湿气的症状。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时不适合人体正常的适应即为六邪。
而此处的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又因其重浊粘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的感觉,另外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腻等。观其舌苔厚腻,察其脉象濡临床间夹其他征象,都表现出湿气重的症状体征。
首先,湿气会不断的侵犯你的脾胃,造成脾胃失调,进而湿气会对肾脏、心肺起到影响,慢慢的身体内部的肝脏、胆、膀胱等,都不能幸免。也就是说,我们的肝脏、脾脏、肺部、肾脏、胃部都可能有湿气,一旦湿气过重,那就危险了。
1、肝脏有湿气。当湿气出现在肝脏、胆部时,会造成黄疸、肋痛、胆胀的发生,甚至因为湿气重,而出现结石。
2、肺部有湿气。当湿气出现在肺部时,会引起咳嗽、痰症、哮喘等。
3、脾部出现湿气。当湿气出现在脾脏,则会出现便秘、痢疾、便血等。
4、心脏出现湿气。当湿气出现在心脏,则会引起眩晕、中风、失眠、心悸等。
冬季是个贴秋膘的季节,随着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节奏慢慢的加快,很多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加上经常性的熬夜,导致了身体中的湿气越来越重。所以很多人都长出了肚腩、头发也变得很容易油,说话还有口气,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小的症状,但是这些全部都说明了你的体内有湿气!如果不引起重视的话,还会引起一些更严重的疾病。
冬天最怕的就是阴冷,人体最怕的就是湿邪。我大姐身上湿气比较重,痘痘、湿疹不断,每天愁眉苦脸的。后来,姐夫在网上找到了维什么予什么白,一个多余月,大姐的痘痘消了湿疹也没了。
湿气遇寒则为寒湿,湿气遇热则为湿热,湿气遇风则为风湿。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气遂成为一代“大湿”,你想让大“湿”走开,就必须用对招数了。古人智慧的凝练是先健脾再利湿。先说说如何健脾,调脾对身体的整个运化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最简单的就是通过饮食调理,常用的食物有冬瓜皮、茯苓、生姜皮、陈皮、红枣等,这些都是“温补”的食材,适合大多数人;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为提高免疫力,可以吃些山药和大枣;胃口不佳的人,可适当吃些山楂等开胃食物。今天,我们就先详细聊一聊茯苓是如何祛湿的。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有健脾去湿、利水消肿、宁心安神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是一个药食同源的佳品,经常被制作茯苓饼,或熬汤制作药膳,比如茯苓粥、茯苓薏米汤、茯苓药酒等等。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茯苓健脾祛湿和胃,被应用于痰湿水饮等病证。茯苓利水祛湿而不伤身,经常用于康复一些小便不利、水肿、呕逆、腹泻等病证。
1、陈皮茯苓茶
先准备好2克的陈皮和5克的茯苓。之后将陈皮和茯苓清洗干净,放进茶杯里面,并且往杯子里面注上适量的热水,稍微的等待五分钟之后就可以直接服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起到化痰减肥和健脾利湿以及化痰祛脂的作用。
2、茯苓薏米茶
先准备好15-20克的茯苓,20克的薏米和三片生姜。然后将薏米和茯苓都清洗一遍,放进一碗半的水,并且浸泡上半个小时。之后再加上生姜,用大火煮开之后,转成小火来进行半个小时进行煎煮,等到水之后一碗的时候,关上火,趁热进行饮用。等到第二次喝的时候,加上一碗水,煮上二十分钟之后,还可以再喝一回,从而达到祛湿和健脾胃的作用。
3、枸杞茯苓茶
取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100克。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4、茯苓膏
茯苓500克,炼蜜1000克,将茯苓研成细末,加入蜜拌和均匀,用文火熬成膏状,晾凉后装入瓷罐备用。每次温开水冲服10克,1日2次。能健脾渗湿、减肥防癌。适用于老年性浮肿、肥胖症和癌症的预防。
5、山药茯苓粥
山药30克,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将山药、茯苓洗净,晒干或烘干,共研为细末,备用。粳米淘净后,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缓缓调入山药、茯苓粉,改用小火煮至黏稠粥。此粥健脾益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有习惯性便秘的人,可用花生500克,石斛50克,大茴香1.5克,麻油少许煮粥,具有养阴润肺、补虚扶正的作用,非常适合老年人。
6、茯苓栗子粥
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本方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