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处方开了“三O”这类偏名,你知道写的是什么中药吗?
欢迎关注[友加药店]头条号↑↑↑
分享医药知识,关注你我健康。
中药药名的书写方法,应以《中国药典》的正名为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繁杂,地方习惯不同,以致使很多中药名的用字、用音、用意等,都有很强的地方性。加上“药无正字”的旧习惯影响和社会上滥用、滥造不规范简化字的影响,还有医生个人为了写得快的书写习惯。因此,中药处方中的药名书写,除了用正名外,常常还有一些用“偏名”的。这些“偏名”,一部分可见于《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的“异名”、“别名”中,还有一部分则以民间流传为主。这类名称,尤其是后者,有的易懂,大多难辨,从而加剧了中药名称的混乱,妨碍中药药名的规范化,给调剂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与麻烦,甚至发生误解而造成差错事故,产生不良后果,应当引起重视,予以纠正。
为便于了解药物“偏名”的成因,特将其主要写法与表现分类举例介绍,以资识别。
拆字是把中药正名中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分拆开来,用以代表药物正名的全称。
古月(胡椒) 月石(硼砂) 人言(信石) 月黄(藤黄)
寸香(麝香) 寸干(射干) 禾木(苏木) 米壳(粟壳)
石斗(石斛) 丁力(葶苈) 全虫(全蝎) 薄可(薄荷)
虫蜕(蝉蜕) 吉更(桔梗) 付子(附子) 人艽(秦艽)
谐音是用谐音(同音)字,来代替中药正名。
辛一(辛夷) 元召(连翘) 卜可(薄荷) 双术(苍术)
三O(三棱) 双叶(桑叶) 子草(紫草) 元参(玄参)
各根(葛根) 斗O(马兜铃) 半下(半夏) 百布(百部)
千年见(千年健) 力六(藜芦) 合色(鹤虱) 老观草(老鸨草)
地于(地榆) 好本(藁本) 大王(大黄) 豆士(豆豉)
斑毛(斑蝥) 伏O(茯苓) 玉金(郁金) 双皮(桑皮)
勾丁(钩藤) 子元(紫菀) 泽下(泽泻) 古皮(地骨皮)
瓜六(瓜萎) 人交(秦艽) 充玉子(茺蔚子) 大计(大蓟)
全胡(前胡) 木别子(木鳖子) 牛夕(牛膝) 卜黄(蒲黄)
吉力(蒺藜) 巴吉(巴戟) 豆扣(豆蔻) 来丸(雷丸) 海早(海藻)
(1)根据名称含意来体会的
二花(银花) 活宝(水银) 竹矢(雷丸) 虫衣(蝉蜕)
长虫皮(蛇蜕) 打屁虫(九香虫) 土狗(蝼蛄) 守官(壁虎)
悬刀(皂角) 虎掌(南星) 百花粉(蜂蜜) 土元(土鳖)
天虫(僵蚕) 三全(桂圆) 大料(大茴) 美人豆(相思豆)
土龙(地龙) 白虎(石膏) 柑丝(橘络) 虫仓(倍子)
(2)根据药物所生长的部位来命名的
上甲(鳖甲) 下甲(龟板) 左売(牡蛎) 甲片(山甲)
脐香(麝香) 血余(人发) 米仁(薏米) 棕衣(棕皮)
(3)根据药物加工方法的结果取名的
烧雄(雄黄) 扫盆(轻粉) 脊片(狗脊) 开冬(麦冬) 伏地(熟地)
(4)根据药物的商品规格和等级,相沿成习而命名的
正提(续断) 西庄(大黄) 五瓜(化红) 大活(独活)
七开(巴豆) 卜奎(黄芪) 玉魁(白芍) 大白(槟榔)
寸冬(麦冬) 粉草(甘草) 天片(茯苓) 元寸(麝香)
庄黄(大黄) 光条(山药) 西吉(大黄)
(5)根据药物的科属之名作药名的
紫葳花(凌霄花) 薯蓣(淮山药) 胡椒花(荜茇)
银杏(白果) 卫矛(鬼箭羽) 水母(海蜇)
隐喻借用一些相关的字词,包括方官、地名及药物性味、性质、作用等命名。
黑豆(牵牛) 丑宝(牛黄) 申红(猴竭) 申骨(猴骨)
左力(吴萸) 文且(泽泻) 大川(胡椒) 江子(巴豆)
泽果(大海) 东胆(熊胆) 南杏(甜杏)西芎(藁本)
北杏(苦杏) 甘杞(枸杞) 甜草(甘草) 国老(甘草)
将军(大黄) 画石(滑石)
5.形象形象根据中药的外形命名的。
双丁(钩藤) 地栗(荸荠) 灰色(马勃) 萎黄(玉竹)
甲珠(穿山甲) 天丁(皂刺)片脑(冰片) 香棒(白芷)
枣皮(山茱萸) 左扭(泰艽) 赤虫(地龙) 文术(莪术)
圆眼(桂圆) 文蛤(五倍子)
本文图片由【东方IC】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