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也有心理疗法?不光有,而且还有八种!

文 / 医寿延年
2017-06-28 21:00

中医也有心理疗法?不光有,而且还有八种!

点击关注:医寿延年

关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致的阅读服务!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是一门研究心理一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用以治病救人,延年益寿,神奇而有效的工具之一。当今之世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过程中,研究和整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和中医现代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中医也有心理疗法?不光有,而且还有八种!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内经》,继于金、元、明后世各医家。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都总结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归纳有以下八法:

1.告之导之法

就是说理开导,同情安慰,改变患者的病态心理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对心理、生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正确运用语言工具,对病人进行启发诱导,强化心理效应。宣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分析病因病理,解脱病人的顾虑,可以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康复。

2.移精变气法

这是中医古老的“祝由”心理疗法。医生根据病人的客观表现,分析病情,祝说发病的缘由,转移病人不良的病理体验、精神因素,改变气机紊乱状态,使“精神内守”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故称“移精变气法”。此法适用于疑神猜鬼,妄识幻想,惊恐迷惑,情志不遂,深情爱恶等导致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患。

3.情志相胜法

中医也有心理疗法?不光有,而且还有八种!

中医也有心理疗法?不光有,而且还有八种!

利用情志相互制约的关系克服不良精神状态,也叫以情胜情疗法。它是根据人分五志,分属五脏。五志是以五脏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提出来的。即内经《素间·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情志疗法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和调节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暗示开导法

由于某种原因而心理受到刺激,久而久之总觉这种原因仍然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之中,而心理不得安宁,女几“杯弓蛇影”的故事即是指此。对这种病人可采用暗示疗法,就是把某种观念暗示给病人,使这个观念在病人的意识中发生作用。暗示开导中还包括开导式的解释、说服法,意思是要利用病人求生的欲望对病人进行说服开导,明确告诉他们服从医嘱治疗与战胜疾病的利害关系。诱导病人创造适应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以便同医生合作,而治愈疾病。

5.顺意从欲法

即是顺从患者的情志和心理需要予以满足。如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的物质要求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正当的基本愿望。爱情、婚姻、家庭、求学、就业等等,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必然现象。目欲视物,耳欲闻声,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则欲衣,劳则欲息,病而求医,恶死而乐生等等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应该得到适当的满足,不能硬性废止。而顺意从欲法就是顺从病人被压抑了的情绪、意志,满足病人心身需要使其心情舒畅而治愈疾病,它是我国古代医家历来强调的一种心理疗法之一。

6.移情易性法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它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脱离不良刺激因素,或改变病人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这就是“移情”。如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就是说平时注意修养,当心境不遂时听音乐、练书法、填词、赋诗、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起到陶冶情志,寄托思想,调神去疾的心理治疗作用。

7.增强耐受法

中医也有心理疗法?不光有,而且还有八种!

病人因受到某种刺激哪怕是极轻微的,只要相似,就可以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针对此种情形,一方面用语言向病人讲清楚此事之缘由,使其神安志定,一方面可以有目的制造这种强烈的刺激,让病人增强接收和耐受刺激的能力。如以木击几,以杖击门窗治疗因惊而致闻响声则惊倒不知人事的病例,以清除原有的病态心理,达到惊者平之,逐渐适应,而治愈疾病。

8.以诈还诈法

“诈病”首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病者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对此治之法,亦唯借欺而反欺之,则真情自露,而假病自廖矣。“借其欺而反欺之”就是以诈还诈的有效心理疗法之一,此法临床医师切不可少也。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具有蕴义深邃而又极富特色的概念、范畴和体系。就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所反映的科学水平来看,足以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而无愧色。可谓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米,在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心身健康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掌握。但是中医心理疗法同其它疗法一样,有它一定的适应范围。它虽然不能通治百病,但如运用得当,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其民疗效果及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