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针”治偏头痛,分5步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发作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偏头痛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全国名老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吴中朝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在诊治痛证、养生保健、疑难病症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其在治疗偏头痛多采用刺络放血从肝论治,以期达到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
今天,小师妹将吴教授刺络放血从肝论治偏头痛的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掉眩诸风偏头痛,病因病机主肝从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
肝气内郁、肝火上炎,极易上扰头部,清空失司,而致头痛,尤以偏头痛最为典型。
《问斋医案·卷六》云:“郁则生发之气不振,脏腑皆失冲和,……每不可解,皆缘肝木不能条达。”头部气血扰动,血行不畅,经脉瘀滞,不通则痛。
因此,偏头痛特别是急性发作者,多责之于肝。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头痛》云:“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上踞,厥阴之风火乃能逆上作痛。”
从经络上,强调了肝经与头痛的关系,故说偏头痛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
肝失疏泄是偏头痛发病的基础,肝经郁滞、气血不畅是偏头痛的病机,故其治疗尤宜从肝施治。
《素问·气血形志》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官针》强调用“络刺”“豹纹”等刺法祛瘀滞之血。
查探找寻匠心用,刺血务净肝脉通
对于偏头痛刺络放血方法,提出了五步法:
查血脉,探瘀血
找横络,刺其血,务求畅
1.查血脉
头部血脉血管粗细及流速各有差别,血管分布区域涉及的经脉也各有不同。
因此查看头部血管情况十分重要。
描述头部血管与肝的关系:
如血管充盈粗大,肝风上扰;
血管红赤表显,肝火偏旺;
血管搏动,肝阳上亢;
血管细小红赤,肝阴不足;
血管挛紧掣,肝脉寒凝;
血管黯滞不畅,肝脉瘀滞。
2.探瘀血
除了按头部的刺痛、定点痛确定瘀血以外,还提出偏头痛与肝相关的瘀血“五说”:
其一,病史长者有瘀血,所谓久痛肝脉碍气必瘀;
其二,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者有瘀血,所谓肝郁气滞血瘀;
其三,遇烦躁或内热而痛者有瘀血,所谓肝热熏灼留瘀;
其四,因寒冷而巅顶抽掣作痛者有瘀血,所谓肝脉寒凝而瘀;
其五,查有椎底动脉变细受压者有瘀,所谓肝脉上巅受阻留瘀。
3.找横络
在偏头痛者头部寻找怒张的表浅血管,即“横络”,以定瘀滞具体经脉及部位。
巅顶部横络,病在肝脉,病机多为风寒留滞肝脉;
侧头部横络,病及少阳,病关肝脉;
后头部横络,病及太阳,影响肝脉;
太阳紫脉,眼部肝脉及少阳受累而瘀滞;
耳部横络,总属阳经失畅损及肝脉;
眉宇横络,督脉肝脉皆所不畅。
以上横络皆是刺络放血从肝论治的首要部位。
4.刺其血
对于偏头痛刺血法,针法纷呈,工具多变,疗效颇奇。
具体刺法归纳为菱形法、梅花法、循轮法、点痣法、贯通法五法。
1)菱形法:巅顶横络或痛者,沿四神聪菱形边火针点刺,每次每边点刺3~5下,以升阳暖肝,醒脑通脉。
2)梅花法:两侧头痛者,用9号注射器针头散刺,或用皮肤针中重度叩刺,使之散在性地微有出血点,以疏泄少阳。
3)循轮法:对于颞部疼痛,牵及耳部者,用循轮法,即循耳轮点刺耳轮1-5,或循耳廓外周根部用刺血针头点刺,以调节耳部气血,清利肝脉。
4)点痣法:前头痛、眉宇痛者,在印堂穴点刺;太阳穴处横络或痛者,直接用三棱针点刺其局部的紫脉,以清脑明目,畅达肝气。
5)贯通法:对于弥漫性偏头痛,取两条主线用刺血针点刺出血,一条线是循头部督脉循行线,前到神庭,后到风府;
另一条线是两角孙穴横联线,用刺血针头点刺出血,以通调督脉,疏通厥(阴)少(阳)。
5.务求畅
偏头痛从肝论治刺血,以用三棱针、火针等刺破头部腧穴为主,兼及某些腧穴病灶处、疼痛点、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以放出少量血液而止痛。
强调刺血务净,即一次刺血,要待所刺部位的血液自然流出至自止。
要根据《黄帝内经》“索其结络者,刺出其血,以见通之”及“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视而泻之”而用之。
在刺血的过程中,如出血不多或即凝而不出者,还要加以酒精棉球擦拭出血处,或略加拍打,以解其凝,使血液续出。
正如李东垣所说,以刺血“泻其经络之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刺血可“去血络之凝”。
脏腑辨调共选用,经脉论治又相逢
从肝入手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的过程中,注意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
1.肝阳上亢型———
上病下取大敦用,肝俞耳尖首当冲
症见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或胀痛,尤以情绪激动后加重,或见面赤目赤,口干,大便秘结,失眠多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以平肝潜阳,理气止痛。
选取肝经井穴大敦清肝泻火,膀胱经肝俞穴疏肝理气,经外奇穴耳尖清热泻火,共奏平肝潜阳,疏肝理气止痛。
2.肝经瘀阻型———
阿是穴位散刺从,配合膈俞效尤宏
症见平时情志不舒,或有外伤史,头部多呈针刺样疼痛,痛有定处,或不时窜至巅顶,疼痛发作频率可随病程增加,或伴有心悸、恶心呕吐、多梦等症,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多采用头顶或颞部阿是穴散刺法,合并膈俞穴刺血拔罐。
阿是穴刺血能使局部气血疏通,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两穴配合以实现瘀血去新血生。
3.肝郁气滞型———
太阳紫脉放血功,上病下刺亦太冲
症见抑郁寡欢,头部胀痛、窜痛,或牵及眼部、耳部,头脑不清,或视力、记忆力下降。每因情志不畅诱发。
舌质暗滞、舌苔黄为主,脉弦涩。
治以理气通络止痛。
选取太阳紫脉刺血有“去菀陈莝”之意,祛瘀以行气止痛,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以从其本。
二者配合使用标本同治,以期达到疏肝理气之效。
4.肝胆郁热型———
太阳率谷追寇穷,行间临泣刺相逢
症见头痛、昏蒙重坠,尤以生气后为著。
随情绪波动而加重,胸脘痞闷,乏力,纳差,失眠,二便尚可,平素心情欠佳,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以疏泄肝胆,清热止痛。
选用头部经外奇穴太阳和足少阳胆经率谷,配合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和足厥阴肝经太冲,此为上病下取之意,共奏清肝胆郁热之效。
此外,临床上与肝有关的偏头痛多以标实为主。
与肝有关的偏头痛无论是实证,还是以标实为主的证型,应用刺血疗法,再酌以标本兼治,皆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验案举隅
患者,女,43岁
2010年8月5日初诊。
因“发作性头痛病史近10年,加重1个月”就诊,自诉每因生气或劳累后头痛加重,疼痛部位不定,或偏左,或偏右,或在巅顶胀痛,或抽掣痛。
长期服用芬必得,近两个月服药后疼痛未缓解。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查体:精神欠佳,左眼结膜充血、眼眶胀痛、羞光流泪难以睁眼。
舌尖边红、苔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偏头痛。
中医诊断:偏头痛(肝阳上亢型)。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止痛。
处方:
大敦(双)、肝俞(双)、耳尖(双)
操作:
刺血顺序先下肢,后耳尖。
肝俞和大敦刺血操作方法:
碘伏消毒后,用9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迅速直刺肝俞(双)、大敦(双),局部先作搓揉数下,待针孔流血后,于针孔处拔火罐,约5min后取下火罐。
耳尖刺血操作方法:
先用拇、食指将患者左侧耳尖部捻至发热充血,用碘伏擦拭消毒后,持9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左侧耳尖处迅速点刺一至两下,挤出鲜血8~10滴,待血液由深变浅后,停止捻压,后用碘伏擦拭消毒。
2010年8月6日二诊:
焦虑烦躁、头痛症状减轻,眼部充血已基本消失,睡眠稍有改善,舌红、苔黄,脉弦数。
操作:
右侧耳尖刺血治疗(方法同左侧耳尖刺血),肝俞刺血拔罐,定位肝俞穴后(操作方法同膈俞刺血)。
2010年8月13日三诊:
焦虑烦躁、头痛等症均缓解,精神可,睡眠得到改善。
二便可,舌红、苔黄,脉弦略数。
按照初诊时的方法治疗。
嘱患者隔一段时间继续针灸治疗,平时多进行精神方面的心理疏导,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患者因平素情志不畅,郁久化火,肝阳上亢,扰乱头部气血,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故见头胀痛或抽掣痛,且部位不定,生气或情绪不佳时加重;肝气郁久化热,热扰心神,则出现焦虑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
病机无外乎肝气郁结,气血瘀滞,
故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大敦、肝俞(或膈俞交换)、耳尖处刺络放血治疗。
刺血有泻热、止痛、镇静、活血化瘀的作用。
刺血疗法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即时止痛效果明显。
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具有泻火镇静、泻肝经热邪的作用。
患者素有肝气郁结,用肝俞疏肝理气以治其本;
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能活血理血。
《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有《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痛有热,泻其出血,后取少阳。”
耳尖为经外奇穴,具有退热消炎、止痛及祛风清热、清脑明目、平肝潜阳的作用。
此外患者长期情志不畅,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本案例刺血取肝俞、膈俞、大敦和耳尖穴,体现了“偏头痛从肝论治”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