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来自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独特疗法—拔罐

文 / 银杏医生
2019-12-09 08:06

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俗话说:“拔拔火罐,病好一半。”那么拔火罐究竟能治什么病?是否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伤害呢?今天就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拔火罐?

拔火罐是一种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后,利用负压使其吸拔于皮肤上造成的局部淤血现象的物理治病疗法。

拔火罐首先宜选取口厚光滑且底部宽大的半圆形罐具并擦洗干净,待患者躺好后,术者一手持镊子(或其他不易燃烧的硬物)夹起大枣大小的棉团并沾取适量95%医用酒精,用打火机点燃后伸入另一手持选好的罐具内约1/2处,在罐内快速环绕2-3圈后抽出,棉花团抽出后迅速将罐具吸拔于患者不适部位表皮上方,此即为拔火罐的整体流程。

起源

拔火罐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积淀与深邃的内涵,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临床疗效显著。说起拔罐的起源,你了解多少呢?

一、萌芽阶段

远古至秦汉时代,人们发现,有些病痛在吸吮去除局部脓血后疼痛即可缓解;妇女乳房胀痛时,小儿吸吮后胀痛有所减轻。因此,人们意识到吸允某些部位可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这便是拔罐疗法的起源。最早抽吸脓血的方法为直接用嘴吸允,这似乎可以说,嘴是最早的拔罐“罐具”。

之后,为避免直接接触患处,“角法”诞生。“角”即动物的角犄角,其中空可用唇口进行抽吸,从而避免直接接触病患处,防止间接感染。

二、成长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罐具的进一步发展,竹罐开始出现。竹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且不易打破,同时竹罐也具有易裂、漏气、无法观察罐内皮肤颜色变化等缺点。

至唐代时,拔罐疗法得到了唐太医蜀的重视,将角法划分为医学五大分科之一,学制三年。可见,角法在当时已从理论、操作和临床等方面形成较成熟的体系。

三、成熟阶段

清明时期,陶瓷技术逐渐成熟,陶瓷罐随之出现。陶瓷罐用陶土做成罐坯后烧制而成,陶瓷罐上底光滑、薄厚均匀且吸力较大,排气方法变化为火力排气法。玻璃罐具最早也出现在清朝,当时,大部分玻璃制品都供应皇室,仅有少数流传民间。玻璃罐造型美观、清晰透明,便于在拔罐时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也是目前为止使用最广泛的罐具。

四、创新、标准化及理论规律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拔罐器,如电罐、真空拔罐器及经络罐通仪等,这些新型拔罐器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罐具的不足。真空拔罐器不须用火,不易破碎;电罐集温热、磁疗、电针等综合治疗为一体,具有安全、不易烫伤、温度可调等优点。

拔罐疗法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以简、便、廉、速、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被不断认识和发展,并不断完善。

拔火罐到底能治什么病?

在拔罐治疗中,原则上是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同的疾病还应结合特定的部位治疗才行。

1. 颈肩痛

在肩胛与肩关节三角肌疼痛点拔火罐,留罐时间5-8分钟,这种方法为痛处拔罐法。

2. 咳喘

在背部1-12胸椎两侧各拔火罐5-6只,隔2-3日拔1次。这个位置靠近足太阳膀胱经,沿其行走拔罐可疏风散寒、益肺开窍、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3. 胃肠性疾病

当发生胃痛或腹泻等胃肠性疾病时,可在肚脐两侧与上腹部各拔1只火罐,留罐3-5分钟。肚脐两侧为一对天枢穴,对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疗效。

4. 感冒

脊柱两旁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开1.5寸处分别为风门穴和肺俞穴,背部取穴拔罐5-8分钟,隔日再拔一次,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5. 腰背、腿痛

背部正中为主反复推罐5-6次,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

除上述介绍的病症外,拔火罐还可治疗急性腰扭伤、过敏性鼻炎等等,拔火罐虽然是传统的保健治疗方法,但必须明白的是家用拔火罐只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且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另外,真的所有的病都能够都能够通过拔火罐来治疗吗?

拔火罐也能拔出病来?谨记以下禁忌:

1.注意季节

春天火罐虽可缓解北方风寒引起的感冒,但北方干冷天气易引起皮肤干燥,此时拔火罐便易造成皮肤破裂。夏天拔火罐可以去湿气,但是拔罐后不宜洗澡,以免着凉感染。秋冬则应注意选择温暖的房间进行拔罐,适当减少背、腹拔罐时间,拔罐完可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

2. 禁忌人群

患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损伤、肺结核和各种传染病的人,以及骨折、极度衰弱者,另外还有孕妇、妇女月期及醉酒者不宜拔火罐。病情严重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拔火罐作为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保健方法已被保存了两千余年,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认识拔火罐,更好的利用拔火罐,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