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俗称“养生节气”,此时艾灸,补充元气,万病灭!

文 / 佳梵健康
2020-12-24 18:13

冬至,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只古以来就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吃饺子,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

‍‍‍‍‍‍‍‍‍‍‍‍‍‍‍‍‍‍‍‍‍‍‍古时候,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1800多年,在古代,家家户户冬至日包饺子,也有不忘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意。今天,我们不再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但饺子却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北方吃饺子,南方则在这一天吃汤圆,有冬至日“团团圆圆”之意。民间也有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在广州、福建等地,一些老人仍将祭祖看作冬至这天最重要的习俗,向先人表达感激和缅怀之情。在闽南语中有“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意思说,在外打工的人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祭奠先人。此外,喝羊汤吃糯米饭也在一些地方流行。

冬至到,冬至艾灸正当时

所谓“冬至灸”,是指在冬至这一节气,天气冷到极时,阳气开始上升,此时艾灸可补充阳气,增加人体免疫力,随自然界阳气的提升,天人合一,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对于平时反复感冒,平素虚弱多病而体质偏寒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冬至及冬至过后,最适合艾灸以驱寒补阳。女性在冬至节气艾灸,不仅能舒经络、治月经不调、痛经,还能排毒养颜,改善体寒体质。

中老年人冬至节气艾灸,可以起到保健治疗的作用。老年人体质较弱阳气不足,而冬天更是疾病的高发期。而艾灸是最适合老年人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冬至艾灸不但温补了老年人的虚,还化解了老年人体内的淤。艾灸还能能调节血压,降低血脂,增强脏腑功能,让老年人这个冬天更健康。

中年家庭工作都是最脱不开身的时候,大冬天也要外面东奔西跑,但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弱,各种疾病也趁免疫力的下降纷纷而来。而冬至进行艾灸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激发身体阳气上升。

现代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等种种原因,导致阳气亏损,身体易乏,精神无法集中,工作效率低,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其实这些都是阳气不足所致。那在阳气初生的冬至进行艾灸就更加不可少了。

儿童冬至节气艾灸,可以增强抵抗力,强壮身体。儿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但也是最容易患病的时期,特别是冬天,由于儿童的好动和室内外的温差过大,很容易就受凉了。在冬至前后对儿童进行艾灸,不但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还能调理孩子的内分泌系统,坚持艾灸几天能让孩子一冬不感冒。

总体来讲,冬至这天艾灸效果最好,但是,艾灸发挥效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好在冬至节气就开始艾灸,前后共持续7天,若是以前没有做过艾灸的,最好能在冬至灸之前连续艾灸调理预热几天,冬至灸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