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热进入身体后,会发生什么?

文 / 健康时光在路上go
2020-12-15 18:11

两千多年前,徐辟同学找到老师孟子,弱弱地问了一个问题:

老师好!祖师爷孔子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到底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回答徐同学的话,后来成为经典。孟子说: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有源头的水,是不停地往前进的。水的前进方式很有特点,水遇到低洼的地方,一定是先注满了洼地,再继续往前进的,这个特点,就是孟子说的「盈科而后进」。

艾热进入人体之后,前进的方式和水流是非常像的,遇到身体需要艾热的地方,艾热的传导会停在该处,直到注满才继续向前传导。

01

艾热停在哪里,哪里就是病所

艾热进入人体后的这个特性,让很多初学艾灸的朋友很是头疼:

比如有的朋友胃痛,灸足三里时,艾热循着足阳明胃经向上传导,传到了小腹,就停下来了,小腹一整片弥漫着热开来,明明胃痛得难受,怎么艾热就不往胃里送呢?

这说明小腹是需要艾的能量的。换句话说,小腹也是一个病所,只不过比起当下亟待解决的胃痛,小腹的病患是隐而未发的,是潜在的病所。

大致地说:艾灸时,自觉热停留的地方,都是病所。

有人会想,那是不是帮人灸时,他哪里感到热,就是哪里有问题?确实是这样的。譬如那位胃痛、灸足三里时小腹弥漫热感的朋友,仔细询问,发现他平时苦于便秘,已经挺长时间了。

像这样利用艾灸,发现老病根,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带的元神在工作,神而明之,比任何高明的医生的诊断都要准确。

中医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也是通过外在表现(即「证」)去推测身体里的脏腑经络可能存在的问题,以表知里,怎么说都比元神要隔一层。何况医生也是人,难免有诊断出错的时候。

而艾灸调神,元神强大,探微疾、索隐患,无深不入,灸得量足,外邪在体内就全无藏身的可能了。

02

再厉害的医生,也比不过人的元神

艾灸用以诊断,不仅限于发现老病根,也能及时跟上身体状况的改变,发现被灸者新的主诉。

我妈妈有腰椎间盘突出十余年,每天早上睡到四五点便腰酸得睡不着。我学艾灸后,每天帮她灸肚脐两小时。刚开始的半个多月,她都是感到腰部热,慢慢地早上可以轻松睡到六点多,腰酸也减缓了很多,但还没根治。

忽一日,我还是帮她灸肚脐,她说今天热跑到胃里去了,稍一询问,原来是吃了冷菜,有点胃胀。我停下来帮她脏腑推拿,解决了胃胀的问题,之后再灸,热又重新回到腰部。

像这样子及时地根据身体的不同状况,分配吸收进来的艾热去治病,只有与生俱来的元神能做,再厉害的医生,调方改药,都不如元神及时的。

有源之水不停往前流,会注满一个又一个低洼的地方。坚持不停施灸,艾热在身体内也是这样子的,注满一个又一个需要艾热的病所。对于家庭艾灸养生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守住一个有灸感的点,源源不断地给身体输送艾热,至于其他的事,放心交给你的元神去做。

03

艾热会自动找病位,那为什么还要选穴呢?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真的不用选穴位吗?这样子做就能把身体调好?

我想用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说明。一个朋友,学了艾灸后,坚持每天施灸,从不间断。坚持一年多后,她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管在哪个穴位上施灸,艾热最终都跑到肝区,只感觉右侧肋骨这一带热热的。

灸三阴交时,艾热循着肝经向上走,到了肚子后很快跑到肝区热起来;灸左边内关穴,艾热有时循着心包经,到胸部后越过膻中穴,肝区又热起来了,有时是循着小肠经,到了背部,再传到肝区——反正不管怎么灸,艾热都被送到肝。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推测,可能是她坚持灸下来,体内只剩一个病灶,所以不管怎么灸,最很容易地气至病所。毕竟病所只有一个,艾热除了被送到这里,没别的地方更需要啊!

也就是说,在有灸感的前提下,只要你灸的时间足够长,灸的量足够多,你身上所有的毛病都会一个一个地气至,量足后都会消退的。

那艾灸为什么还要选穴呢?为什么还要提什么气至病所,直接操起艾条开灸不就好了吗?

学习选穴和气至病所,是为了省时间。特别是对于刚接触到艾灸的病人,灸师如果能够结合辨证选穴,很快地让病人看到艾灸调病的效果,建立病人对艾灸的信心,之后他就很听话了,乖乖听你的,回家每天灸,慢慢变成一个行走的艾灸传播机。

反过来,如果灸了个把月,病人还是老样子,没看到丁点儿效果,你再劝他要天天灸,他不骂你是骗子已经很厚道了。

譬如病人胃痛,灸足三里,艾热却跑到小腹去。继续守着足三里灸,等到小腹的病所被艾热注满,艾热会继续前行抵达胃部的。但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病人当下最苦的是胃痛,灸了老半天胃痛一点缓解都没有,你让他还怎么相信你?

如果结合一点简单的选穴,例如在督脉的中枢附近,或者任脉的中脘附近探查有灸感的点,艾热很快传到胃部,胃痛很快止住了,这时候你说什么都是对的,对方都配合。

04

找到艾热进入身体的大门,避开烤肉是关键

以上充分利用艾热自动寻病所、调百病性质的懒人养生法,有个前提是艾热真正进入了身体,而不是徒然熏烤皮肤,始终灸不进去。用一个经典的比喻,就是你要做艾灸,而不要烤肉。

有很多人打着艾灸的旗号,干着烤肉的勾当。问他们灸的地方烫不烫——肯定是烫的!问他们灸后口渴不渴——口渴,大量喝水「帮助排毒」!问他们艾灸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有没有改善——好像没多大改变,甚至感觉有点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让人慨叹。

要知道,烤肉先伤津液(灸处潮红、出汗,灸后口干舌燥),继而暗伤气血——医圣张仲景告诫说:(烤肉)「火力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想每日自己的身体得到滋养和补充,同时避免暗耗气虚,需要避开烤肉,用对的方法做艾灸。

分辨烤肉和艾灸,并不难,只需要看灸的地方烫不烫。灸处烫,是烤肉。灸处不烫,才是艾灸。

如果你有心用艾灸来养生防病、益寿延年,欢迎订阅《家庭实用艾灸指南:告别无效艾灸,灸出健康体质》。

这门课完整讲述了一套艾灸的逻辑,包含如何避免烤肉、怎样快速找到身体的吸热点、不同的灸感对应哪些健康问题、艾灸多久可以停灸等,能够引导初学者从一知半解地乱灸到艾灸有章法。

同时,课程的专属微信群中有我和助教陪伴大家成长,解决大家的学习疑问,也有各地的艾灸爱好者每天一起艾灸、反馈。

我们还设置了艾灸基本功训练环节,帮助大家找到对的灸感,灸出健康体质。课程刚刚上线,群内学员就第一时间开始实践课程的第一个艾灸训练:自灸印堂。

部分反馈如下:

▏灸时头冒冷风,脚却暖了……

▏灸完肠胃蠕动、排气排便的……

▏亲测两只眼睛近视度数不同,艾灸时度数深一点的更需要能量……

▏灸出了小孩吃奶似的吸感……

▏动辄艾灸半小时以上,如何保持身体的放松,让手臂不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