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一些常见的艾灸排邪毒症状,让艾灸不会白费功夫

文 / 功德健康
2020-11-02 09:20

艾灸时,艾能量在体内运行探测到体内邪毒时,会进行正邪搏击,当邪毒处在下风,则会以各种形式被驱赶出体外,就是所谓的排邪毒症状。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时,表明艾灸在起效果。

艾灸时或艾灸后,身体出现常见排邪毒的症状有: 排堵、排寒、排湿、排火、排风邪、排毒。因此需分清自身的类别,并正确处理,才不会让艾灸疗治白费功夫。

1.排堵。艾灸时,如穴位有刺痛感,说明身体瘀堵,那是艾能量在清扫瘀堵所引起的经络痛感。但有人也往往分不清是属艾灸排邪症状,还是温度太烫的原因,这时候应将艾火与皮肤的间距调大些,以判断清楚。如间距调大后,刺痛感还是那么强烈,则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去进行艾灸,每天艾灸时间不宜过久。连续艾灸几天后,一般刺痛感会每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2.排寒。艾灸时施灸穴位,周围身体冰凉,或施灸穴位感不到热气。这种症状表明艾能量正在将身体里的寒气驱赶出体表。如穴位感到不热,首先还需查看艾火是否足够,穴位是否正确。如艾火够,穴位正确,但穴位就是感到没热气,这说明体内寒气重,需持续施灸。灸后应喝些温红糖水;少接触冷气,如开冰箱,吹空调、冷风扇;不要吃寒凉食物和水果,特别是冷饮。

3.排深寒。艾灸后出现四肢手脚冰凉,胳膊、手、腿比如大腿内外侧、有窝的位置如手肘窝、脚尖等都会冒凉风。这种症状表明身体在排深寒,艾灸时,艾能量在体内运行,已将骨髓里的寒气逼出来了。出现这种症状,有人会将自己捂在被窝里,将身体裹成大粽子,这是一种保暖的方法,但也会让寒气在体内打转,排出困难。也有人艾灸后去泡脚以暖身,泡脚暖身是好办法,但艾灸后,当身体在排深寒时,泡脚会导致体内寒气无法排出。因此正确做法应是穿宽松的衣服,手脚尽可能露出在外面,即可保暖又不影响排寒。

4.排火。艾灸后口干舌燥,心慌胸闷、出汗或脸上长痘,这些症状属热症,也叫艾灸上火。这时应做引火下行,不然热症会乱窜,引起灸后身体不适的症状加重。具体是在每次艾灸将结束时,做引火下行如下: 热症不严重加灸涌泉穴;出汗是肾问题,同时加灸太溪、涌泉二穴;脸上长痘是胃热重,应同时加灸足三里、太冲、内庭、涌泉四穴。艾灸四小时后可以泡脚,也可加大黄以消除热症,但注意不要加黄连,这时加黄连泡脚同时也会把阳火去掉。另外有人灸膻中穴后,出现心跳加快,这说明心火重,需悬灸大陵穴泻心火。

5.排风邪。艾灸后身体不定部位长一些零星的小红疙瘩或骨头痒,是体内在排风邪。如果痒难受,可涂抹一些抑菌软膏。

6.排毒。一般二种情况: 一种是艾灸后穴位起水泡,这是身体在排毒,如水泡流出来的水是无色的,则身体在排湿毒;如是黄色,则排热毒;如是流白色脓液,则是排毒素。这时可以在穴位上进行拨罐助毒排出,同时要依据排毒的情况调整饮食,不然艾灸疗治意义会大打折扣。水泡初起时,即还是小水泡时,应将消毒了的牙签或针在水泡下方刺个小孔,让毒流出体外,然后每天冲凉后在水泡处抹上艾灰,以防感染。另一种艾灸后穴位周围起小疹子,这是身体的浊毒经过肺排出到皮肤外,有时也可能艾灸过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疹子痒痛,可涂抹抑菌膏药,不要用手抓,以免皮肤感染导致疹子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在艾灸时或艾灸后出现的症状要清楚判断,正确处理,不然艾灸养生就成了白费功夫,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