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个穴位特色疗法,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来源:《针灸取穴纲要》 耿恩广
整理:基层医师公社 刘小琳
这些年关于中医药方面的政策不少,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极大。前不久,甘肃省卫健委已将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纳入村医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输液吊瓶时代一去不复返,当前形势下,基层医生学点中医药适宜技术最安全有效,而且还能增加收入。
今天,小社吐血整理了74个穴位特色疗法,临床一定用得上,赶紧收藏。
一、尺泽
【位置】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心法】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以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刺3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体会】
①急性胃肠炎:在尺泽附近的静脉放血。
方法:暴露肘窝静脉,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后,令患者掌心向上握拳,医者用掌由患者腕部向肘推3~5次,最后一次手要停在距静脉三横指处。捏紧前臂,使静脉怒张,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缓慢刺入,以穿透管壁为限,再缓慢出针,血即流出,腹痛、恶心立止,操作完毕,患者屈肘止血。
②膝关节病:直刺,有适当针感时,边捻针边让患者活动膝关节;也可针完起针后让患者活动膝关节。
二、孔最
【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体会】
①外感时可发汗(用远红外线照射该穴7~8分钟),或针刺捻转使周身微热。
②鼻血:直刺0.3~0.5寸,针感酸胀至鼻衄止。
三、列缺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心法】 主治咳嗽寒痰,偏、正头疼,以及男了淋漓,阴中疼痛,尿血精出等证。针2分,灸7壮,炷如小麦。
【体会】
①阴茎、睾丸、尿道病:弹拨或用针斜刺,使针感向肘方向传导。
②慢性咽炎:配照海穴(针列缺时,针斜向肘,使局部酸胀,针照海要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每隔5分钟捻针1次)。
四、太渊
【位置】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心法】主治牙齿疼痛,于腕无力疼痛,以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证。针2分,灸3壮。
【体会】
①膈肌痉挛(呃逆):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
②脉管堵塞:针法同上。
五、鱼际
【位置】位于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心法】 主治牙齿痛,疟疾初起先觉发寒,伤寒汗不出等证。针2分,惟牙痛可灸,余证禁灸。
【体会】
①支气管哮喘:用1寸针向掌心方向刺人0.3~0.5寸,使局部酸胀,哮喘会迅速平复,肺部哮鸣音消失,体表压痛消失。
②岔气:针法同上。
六、少商
【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心法】主治双鹅风,喉痹。以二棱针刺微出血,禁灸。
【体会】
①咽喉肿痛:二棱针点刺放血。
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二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②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 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③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七、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心法】主治破伤风,风痹,筋骨疼痛,诸般头痛,水肿,产难,及小儿急惊风等证。针3分,留6呼,灸3壮。
【体会】
①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②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③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
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八、手三里
【位置】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心法】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以及偏风眼目诸疾。手三里穴针2分,灸3壮。
【体会】消除针剌不当引起的后遗感。
方法:弹拨.如弹拨患者有侧之手三里时,医者与患者对面而 立,用有手握住患者有手,使肘用成90℃,用左手的拇指弹拨患者右侧手三里处的肱桡肌,同时让患者活动不适之处,当即缓解或消失。
九、曲池
【位置】屈肘,于尺泽与肱骨曲池定位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心法】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证。针5分,灸7壮。肘中疼痛,偏风半身不遂,臂痛拉弓不开,两臂瘫痪不能举手向发,喉痹喘促欲死,伤寒振热,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痂疥等证。刺7分,留7呼,灸3壮。
【体会】
①降血压(I、Ⅱ期效果较好):直刺,得气后提插捻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②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③丘疹及面部痤疮: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十、迎香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
【心法】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等证。针3分,禁灸。
【体会】治红眼病。取穴(内迎香):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针法:清洁鼻孔,用二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十一、四白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体会】治近视眼:用1.5寸针先直刺入皮下,再将针身放平,沿皮向内眼角方向刺,有酸胀感时加大捻转力度,使眼流泪时出针。
十二、地仓
【位置】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
【心法】主治偏风口眼歪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能闭,唇缓不收,饮食难进,失音不语,眼睛动,昏夜无见等证。刺3分,留5呼,灸7壮,或27壮,重者77壮俱可。
【体会】
①夜眠流口水:向颊车方向斜刺,得气后出针。
②面瘫:向颊车方向用2寸针平刺、使局部酸胀。
十三、颊车
【位置】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
【心法】治落颊风、落颊风者,下颊脱落也。剌3分,灸3壮,炷如小麦:
【体会】治面瘫:向地仓方向平刺,使面部酸胀。
十四、天枢
【位置】脐中旁开2寸。
【心法】主治内伤脾胃,赤白痢疾,脾泻及脐腹鼓胀,癥瘕等证,针5分,留7呼,灸5壮。
【体会】 胃肠病主要穴:直刺,使酸胀感向下放散,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十五、水道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体会】左侧水道穴治便秘:直刺使针下酸胀,留针30分钟,或强刺后出针。
十六、梁丘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体会】急性胃疼时,此处多敏感,有压痛,针之胃疼可止。针感:局部酸胀。
十七、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心法】 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水肿,心腹鼓胀,噎膈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三部痹痛等证,以及胸胁疼痛,腹弱虚损,小肠气痛,水气,蛊毒,鬼击诸证,悉宜针灸。针5分,留7呼,灸3壮。
小儿忌灸,恐眼目不明,惟30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日光明也。
【体会】
①胃痛和泄泻:直刺以得气后强刺激,让患者深呼吸。
②膝关节痛:直刺1~1.5寸,使电麻感至足。
③鼻孔干燥:艾条灸20~30分钟。
④贫血:直刺、得气后强刺激出针。
十八、条口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体会】治肩周炎:患者此处常有敏感压痛,用2寸针直刺,得气后边捻转边让患者活动肩部。
十九、陷谷
【位置】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心法】主治面目浮肿,以及水病善噫,疝气少腹痛,肠鸣腹|痛,疟疾振寒无汗等证,或胃脉得弦。皆宜针5分,留7呼,灸3壮。
【体会】 治上眼肌无力,睁眼困难:直刺0.3~0.5寸,出现针感后捻转,眼肌即可增强。
二十、隐白
【位置】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红白交处。
【心法】主治心脾疼痛。针1分,灸3壮。
【体会】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用1寸针向上斜刺,使出现刺痛感,留针20~30分钟。
二十一、公孙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心法】主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以及妇人气蛊等证。针4分,灸3壮。
【体会】 常配内关穴治疗胃脆堵闷,不思饮食,急性胃疼及脐周病。
方法:先针左内关得气后捻针使针感上传至胸胃,再针右公孙,得气后捻针使针感向上传至胃,然后内关、公孙同时捻转,出针。
二十二、三阴交
【位置】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心法】主治痞满,痼冷,疝气,遗精,以及妇人脚气,月信不调,久不成孕.难产,赤、白带下淋沥等证。针3分,灸3壮。
【体会】
①胁下痛:直刺1.2寸,使局部酸胀,胁下痛可止。
②痛经:在三阴交穴或以下有敏感压痛点,即针此痛点,提插捻转,腹痛缓解。留针30分钟,5分钟捻针I次、
③两足感觉迟顿:针向后斜刺1.3寸左右,使电麻感至足。
④阳痿:直针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捻转1次。
⑤干硬、活动不灵活:直刺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舌体。
⑥带下病: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⑦如患者双脚麻木、可在三阴交穴与跟腱后缘之间进针,可使全脚有电麻感。
二十三、地机
【位置】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体会】治急性胃肠炎:患者此穴常有敏感压痛,直刺,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分钟,5分钟捻转1次。
二十四、极泉
【位置】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体会】治胸闷,气短,心悸,悲愁不乐,半身不遂之手握不开。方法:弹拨,使电麻感至手,边弹拨边叫患者深呼吸。
二十五、神门
【位置】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心法】主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惊,以及小儿惊痫等证。针3分,留7呼,灸3壮,炷如小麦。
【体会】镇静安神,治失眠: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留针30分钟。
二十六、少府
【位置】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心法】 主治咳疟久不愈,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以及妇人阴挺、阴痒、阴痛,男子遗尿、偏坠等证。针2分,灸3壮。
【体会】 治阴道瘙痒:直刺约0.3寸,得气后强刺激出针。
二十七、后溪
【位置】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体会】
①对侧肩背、腰骶疼(因受寒引起的疗效更好)。
方法:患者微握拳,暴露穴位,用1.5寸针直刺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努针,使周身发热,出针,活动肢体。
②半身不遂之手握不开,针人后强刺激,大多患者手即伸开或变软。
③仰卧时手、足不自觉乱动:直刺强刺激,不留针。
④落枕:直刺入后,边捻针边让患者活动颈部。
二十八、养老
【位置】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体会】治急性腰扭伤:针刺方向朝肘,边提插捻转边让患者活动腰部。
二十九、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大致在肩胛骨的正中,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体会】治急性乳腺炎:可针可灸,亦可点刺放血后拔罐。
三十、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体会】治各种眼病(目赤肿病.胬肉攀睛,迎风流泪,内眼角痒痛,夜盲,色盲,近视,远视);眼底病宜深刺(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
针法:将眼球向外侧推,暴露穴位,直针快入,不提插,宜快速捻转,针感使整个眼球发胀,如进针过程中,出现了刺痛,这是刺到了血管壁,不宜再进,应改换方向,起针时用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
注意:针时思者不得转动眼球。
三十一、攒竹
【位置】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际处。
【体会】
①呃逆:指压由轻到重,全呃逆停止。
②眉棱骨痛:先用1.5寸针直刺人皮下,将针放倒,向眉梢方向平剌1.3寸,用手压住针体,大幅度强刺激至疼痛缓解起针。
三十二、通天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心法】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渊,鼻塞,痕肉,鼻痔。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后鼻中当去一块,形如朽骨状,其病自愈,兼治头风口疾等证也。通天穴宜刺3分,留7呼,灸3壮,其壮如小麦大,始相宜也。
【体会】 治鼻塞不通,鼻息肉:此处常有敏感压痛,用3寸28号针斜向前额方向刺,人2.5寸,强刺激、大多鼻寒可通,留针30~5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巩固疗效。
三十三、玉枕
【位置】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体会】治脚癣、脚烂足背肿起:用1寸针向下刺,得气后通脉冲电30~40分钟。
三十四、大杼
【位置】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体会】
①颈椎病:直刺0.3~0.5寸,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努针,保持针感,活动颈部。
②膝关节痛,骨痛:针法问上。
三十五、肺俞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心法】主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小儿龟背。针3分,留7呼,灸3壮。
【体会】
①而部痤疮:点刺放血后,拔罐20分钟。
②肺炎:肺炎病人此穴下常有圆形结节、压痛。
三十六、厥阴俞
【位置】厥阴俞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体会】 治牙痛。常规针刺无效时,有时会在厥阴俞附近出现敏感压痛,针之牙痛可止。
三十七、膈俞
【位置】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心法】主治胸胁疼痛,痰疟,一切血痰。灸3壮,禁针。
【体会】治急性片痛。按摩推法:患者俯卧,医者用大小鱼际由患者的膈俞穴往下推,边推边按压,往返数次,至胃痛止。
三十八、肾俞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法】主治下元诸虚,精冷无了,以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等证。灸3壮,禁针。
【体会】治腿痛、腿沉不能盘。直刺~1.2寸,使局部酸胀。
三十九、大肠俞
【位置】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体会】 治荨麻疹:用2寸针直刺1.5~1.8寸,提插捻转使局部酸胀后,留针30~40分钟。
四十、小肠俞
【位置】骶正中嵴(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体会】 治膝关节痛:用3寸毫针直刺2~2.3寸,得气后提插捻转,并让患者屈小腿数次后起针。
四十一、委中
【位置】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心法】主治腰挟脊沉坠疼痛,瘛瘲,癫疾,以及两腿肚转等证。针5分,留7呼。
【体会】
①腰痛:慢性腰痛,针宜直刺到胫神经,使电麻感至脚;急性腰痛,委中穴点刺放血后拔罐。
②面部痤疮:委中点刺放血后拔火罐20分钟。
四十二、秩边
【位置】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体会】
①小腹及胃部胀气,前阴痛,后阴痛,阳痿,二便闭,月经至期不下,二便失禁,泌尿系感染。
方法:
a.治小腹及胃部胀气时针尖宜朝向小腹,至小腹发胀时,用拇指向前捻针,使肌纤维缠住针体,用力抖动针体,使腹胀缓解或消失。
b.治前阴病变时,针尖宜向前阴方向刺人,使前阴有抽紧感;治后阴痛时针尖宜向肛门方向刺人,使肛门有抽紧感。
②下肢疾患:宜用长针直刺,使电麻感至足。
四十三、承山
【位置】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心法】主治腰背疼痛,痔肿,大便难,脚气膝肿,胫酸跟痛,伤寒时疫,寒热疟疾,战栗不能行立,霍乱转筋等证。针5分,灸5壮。
【体会】 治坐骨神经痛,腰不能下弯。取穴(下承山):在承山穴下约三横指处。针法:用1寸针,刺入皮下即用雀啄术,边捣针边令患腿高抬,或边捣针边让患者弯腰。
四十四、束骨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体会】 治肩脚内缘痛,肛门手术后疼痛,周身肿胀。针法:用1寸针垂直刺人0.8寸,捻转使局部酸胀。
四十五、至阴
【位置】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体会】 前额痛连及眼痛:用1寸针向上斜刺0.3寸,捻转强刺激。
四十六、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心法】 主治足发热,奔豚,疝气疼痛,血淋,气痛等证。针3分,留3呼,灸3壮。
【体会】
①头顶痛:患者俯卧,用1寸针直刺人0.3~0.4寸.得气后捻针,强刺激。
②呕吐:男用左涌泉,女用右涌泉,针法同上。
四十七、太溪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心法】主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及妇人水蛊,胸胁胀满等证。针3分,留7呼,灸3壮。
【体会】治近视眼。1寸针直刺,使电麻感传至足。
四十八、照海
【位置】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体会】
①利小便,用丁小使不通:直刺0.3—0.5寸,得气后捻转强刺激。
②便秘:配支沟穴,针法:照海穴直刺0.4寸捻转使局部酸胀,支沟穴直刺0.8寸,捻转使局部酸胀,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
③慢性咽炎:配列缺,见列缺条。
④复视:配申脉,两穴均直刺0.4小,得气后捻转,加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四十九、复溜
【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心法】主治血淋,血滞腰痛,伤寒无汗,六脉沉匿者。针3|分,留3呼,灸5壮。
【体会】可止汗,配合谷穴治疗(见合谷条)。
五十、内关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心法】主治气块上攻心胸,胁肋疼痛,劳热,疟疾等证。针5分,灸5壮。
【体会】
①急性胃疼:直刺使有酸胀感,并让患者深呼吸。
②哮喘:针法同上。
③心痛心悸,心律不齐:针法直刺,使穴下有酸胀感。
④因情志变化引起的病症。针法:直刺0.3寸,深呼吸。
五十一、关冲
【位置】位于人体的手环指(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体会】 治口苦舌干,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
五十二、中渚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
【心法】中渚穴,主治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等证。针2分,灸3壮。
【体会】
①耳鸣:直刺0.3寸,捻转,留针20分钟。
②脊间心后痛(两肩脚骨内缘区域):直刺0.4寸,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肩胛部。
五十三、四渎
【位置】在前臂背侧,肘尖下方5寸,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尺骨与桡骨之间。
【体会】偏头痛:此类病人四渎穴常有压痛,针可止痛。
五十四、翳风
【位置】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心法】主治耳聋及瘰疬。《针经》云:先将铜钱约二十文,令患者咬之,寻取穴中。针3分,禁灸。
【体会】
①牙痛:1寸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②面瘫:针同上。
五十五、角孙
【位置】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心法】主治目中生翳,针3分,灸3壮。
【体会】 治腮腺炎:用火柴点着后,吹灭火,迅即对准穴位点压,迅即离开,如此操作3~5次,使皮肤有轻微烫伤(此法为一种替代灸法)。
五十六、阳白
【位置】在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体会】治周围性面瘫之闭眼困难:用1.5寸针由阳白穴向下平刺至眉棱骨,然后边提插捻转,边令患者闭眼,眼即能闭合。
五十七、风池
【位置】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体会】
①偏头痛:针尖向对侧鼻尖直刺,得气后拇指向前 上方用力,使针感传至头侧。
②治鼻疾(鼻塞不通,不闻香臭),眼疾〈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耳疾(耳聋、耳鸣,耳塞重听)。
针法:鼻疾、眼疾针尖宜向对侧眼球刺,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捻针闭气使针感达病所;治耳疾时针尖宜向同侧眼睛方向针刺,拇指向前上:捻针闭气,使针感传至眼。
③上肢疾患(半身不遂,肩痛):针尖向对侧眼球刺,有局部酸胀感。
④高血压:配肩井,由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刺,使局部酸胀,拇指向后上方捻动针柄,一捻一放;针肩井时针尖宜向外平刺,使肩部酸胀。
⑤吞咽困难:针尖宜向咽喉部方向刺入,使局部酸胀。
五十八、肩井
【位置】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心法】主治仆伤,肘臂疼痛不举。针5分,灸5壮,孕妇禁针。
【体会】治乳痛(乳腺炎),面瘫。针尖宜向后下方斜刺,注意切勿直刺过深,以妨意外。
五十九、居髎
【位置】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体会】 治腰痛引起的翻身困难。患者侧卧屈腿,暴露居髎穴,用3寸针向膝方向斜刺,使局部酸胀。
六十、环跳
【位置】侧卧屈上腿伸下腿,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
【心法】 主治腰、胯、股、膝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针1寸,留10呼,灸3壮。
【体会】 治下肢疾患:侧卧,屈上腿,伸下腿,暴露穴位,垂直皮肤进针,使电麻感至足。
六十一、风市
【位置】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9寸。
【心法】主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等证。针5分,灸5壮。
【体会】 治耳暴聋,慢性耳聋。耳聋患者在风市穴上下常有敏感压痛,针时若针感沿胆经上传至耳则效佳。
六十二、阳陵泉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心法】主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针6分,灸3壮。
【体会】
①肩周炎:直刺1.3寸,使针感下传至足。
②膝关节痛、下肢不遂:针法同上
六十三、悬钟
【位置】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凹陷处。
【心法】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等证。针6分,灸5壮。
【体会】治落枕:边捻针边让患者活动颈部。
六十四、丘墟
【位置】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心法】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牵引腰、腿、髀枢中疼痛,少腹外肾痛、脚腕转筋痛,足胫难行等证。针5分,灸3壮。
【体会】 治胸痛:用1.5寸针向照海方向透刺,缓慢进针,捻转不提插。
六十五、太冲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心法】上治肿满,行步艰难,以及霍乱吐泻,手足转筋等证。针3分,留10呼,灸3壮。
【体会】治足重、步行困难:1寸针直刺0.6寸,使局部酸胀。
六十六、蠡沟
【位置】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体会】治阴道痒:针尖向上平刺、捻转,即可止痒。
六十七、关元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心法】主治诸虚肾积,以及老人体虚泄泻,遗精,白浊等证。针8分,留7呼,灸7壮。
【体会】
①大补元气:每日针灸30~40分钟。
②阳痿、手足不利:均用艾条,每口灸30~40分钟。
六十八、中极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心法】主治下元寒冷虚损,以及妇人月事不调,赤白带下。针8分,留10呼,灸3壮,孕妇不可灸。
【休会】治坐骨神经痛,痛经:用1.5寸针直刺,使局部酸胀,或向龟头传导,或向附部传导。
六十九、至阳
【位置】在第7胸椎棘突下。
【心法】主治身面俱黄,胸胁支满,喘促不宁。针5分,灸3外。
【体会】至阳、灵今治胃溃疡所致的急性胃痛:此二穴常有敏感压痛,先压穴位片刻,问患者胃痛是否减轻,如已减轻,再针刺、使局部酸胀,胃痛可止,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七十、大椎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体会】
①外感高热:先针使局部酸胀,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拔罐20分钟。
②老年初期白内障:放血后拔罐。
③畏寒症:艾条温灸,每日30-40分钟。
④癫痫:强刺激或埋针。
七十一、哑门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心法】 哑门、风府二穴,主治中风舌缓,暴痞不语,伤风伤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及抽搐等病。哑门穴针2分,不可深人,禁灸。
【体会】
①聋哑:患者正坐伏俯位,医者站于身后,找准穴位,用1.5寸针,针尖向口方向刺入,当刺到1.2寸左右时,针下会产生弹性阻力,此时精神更要集中,当针下空时,患者即有电麻感传至手或足,迅即出针。
②醒神清脑:精神受刺激引起的语言障碍,神志不清,痿软乏力,针法同上。
七十二、素髎
【位置】在人体的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体会】
①小儿尿床:常规治法无效者针此穴,用1寸针,针尖向鼻巾隔方向斜刺,使有酸胀感,流眼泪。
②足跟痛、青光眼:针法同上。
七十三、水沟
【位置】位于人体的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点。
【心法】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F,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癫卒倒,口眼歪邪,风水面肿,以及小儿急慢惊风等病。刺3分,留6呼,灸3~7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体会】用于急救(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用1寸针,捏起患者上唇,针尖向鼻中隔方向刺入,强刺激。
七十四、龈交
【位置】在上唇内,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
【体会】治急性腰痛,痔疾(肛裂疼痛,便血,内外痔)。捏起患者上唇,暴露穴位,治腰疼时用二三棱针挑刺;治痔疾便血可用1.5寸针斜刺,使上唇有酸胀感。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针灸取穴纲要》,作者耿恩广。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本文为转载,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