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与功用
灸法与针术一样,亦是以脏腑学说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故灸法与针术的治疗原理相同,但不同的是针术刺入于皮下,灸法置艾于皮上。
(一)作用原理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又《灵枢•禁针篇》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蓄血、血塞,故宜灸之。”《针灸大成.千金灸法》云:“若要安,三里常不下。”明朝《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作用,还可弥补药疗与针疗之不足。灸法是利用艾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新针灸学》云:“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因为通过艾灸一定穴位,能使人体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觉。利用这种热力作用,透入人体肌肤里面而产生的刺激,能促使血液循环通畅而收治病和保健之效。又艾叶性温,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味芳香,有开毛窍、透肌肤作用,又“艾能温通十二经脉”,加之点燃熏灸,作用尤著。所以通过艾灸就能达到治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二)功用
临床实践证明,灸疗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功效显著。因所用灸法、灸材和施灸穴位不同,其功用也不尽相同。根据古今医家经验和笔者10多年来临床体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
阳之效。
2.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因此,灸法具有良好的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灸法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灵枢•官能篇》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灸法对气血运行能起“推而上之”的引导作用。如灸百会穴即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5.回阳救逆《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伤寒论》有“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7壮”等条文均为热性病过程中阳气虚脱的危重证候用灸法治疗的论述,可见灸法治疗疾病有回阳复脉之功。临床上对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用灸法疗之,能达回阳救逆之功。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人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彰,失其所则体弱而寿天。灸能温阳,无病自灸,如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治病保健、延缓衰老、强身益寿之功。
以上所述6种功用仅是大概而言,灸疗的功用是多方面的,而且较为复杂。如所取部位或穴位不同,灸法之异,刺激强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用也不同;即使同一穴位,用不同的灸法,或同一灸法,作用于不同的部位或穴位上,其功用也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情况下,也是多种功用的共同体现。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