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 | 大暑遇中伏,牢记四要点,全家保安康!

文 / 医事
2019-07-26 06: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也就是说,大暑是全年最热的一段时期,而非一天。

大暑,说文雅点儿,就是盛夏;说俗点儿,就是一年中最烤的日子,三伏天都含在里面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你准备好没?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盛夏时节的萤火虫,因产卵于枯草上,孵化以后从枯草中飞出,被古人误会为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大地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

三候大雨时行:自入伏以来,风雷暴雨时而大作,大暑时节更加肆掠,然而到大暑后期,每一场雷雨之后,大地的燥热似乎都会悄然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调养心神安然度夏

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阳邪是由火热之气化成的,是夏季的主气。一旦暑邪入侵人体,腠理便会打开,汗液分泌液会随之增多,可导致体液减少,而有口干舌燥、大便偏干、尿液偏黄、心烦意乱等症状,这就是中医讲的“伤津”。

如果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身体乏力寡言等“热病”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昏倒、休克、甚至死亡。这些都是中暑的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夏季预防中暑,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

大暑时节,不要让身体过度暴露在高温环境,以免体温调节机能下降,平时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进行户外运动时,要选择透气衣物,打伞和戴遮阳帽,最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仁丹、清凉油等药品。

大暑时节,人们情绪容易烦躁,激动,喜欢乱发脾气,心情不好,应注意进行日常自我调节。“调息静心,长如兆雪在心。”是古代夏季养生的原则。日常生活中,切忌过于激动、急躁愤怒。在大暑之日,可敛息涵养心神,压抑心火,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避免暑热重在“清”

大暑节气养生重在一个“清”字,即在注重饮食“清洁”、机体“清热”的前提下,进行“清补”。

“清补”首先要祛湿。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伤及肠胃道功能。像山药、莲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绿豆清暑、薏仁祛湿,特别是绿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热祛湿。

“清洁”是夏天饮食卫生的重中之重,高温天食物容易变质,会引起腹泻、胃肠道紊乱。开启过的饮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还要关注食品保质期,不吃不洁或变质的食品。

另外,暑天容易让湿邪入侵,为了散发体内的湿气,可以选择在早晚温度稍低时散步,或打太极等强度不大的活动。所以说闷热天尽量减少出门或活动。

大暑饮食, 可选药粥滋补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不可多食肥腻、辛辣、煎炸食物。但是,要注意不可只吃水果和蔬菜,偏食容易造成蛋白质缺乏,体质下降。平时,人们要注意适当补充矿物质和蛋白质,食用黄豆、绿豆、青豆等豆类,可食用瘦肉、鸡肉补充蛋白质。

大暑时节,忌食过于生凉食物。早餐要吃热的食物,以提振胃气。早晨由于夜晚的阴气未散,人体内的肌肉、神经、血管还处于收缩状态,吃冷食会使各个系统收缩得更厉害,不利于身体健康。

养生煲汤。养生煲汤有许多种,比如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做做冬食去寒夏食解热之功效的乌鱼蛋汤;还可做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鸭血羹等都是您夏季养生食补的最佳选择。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平时喝开水最好,也可以引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较多的引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

中伏与大暑节气艾灸

中伏是冬病夏治—三伏灸的黄金阶段,大暑则是夏日节气养生的关键收尾阶段,如果能把两个时段的养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此外,艾草乃纯阳之物,是被几千年来的实践所验证的养阳扶正气的中医养生方法。用艾灸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也能起到很好的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从而补充人体所需阳气。

关元

中脘

大椎

足三里

三阴交

保健灸

大暑过后,进入长夏。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与脾相应,因此长夏最宜养脾。而湿则是长夏的主气。此外,从气候环境看来,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水汽上腾,湿热交蒸,汗液难以蒸发、排泄,使得我们体内湿气大增。

因此,长夏保健,当先健脾以袪湿,可选择艾灸脾俞穴

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

脾俞

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也是夏季养生的关键点。

暑天“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艾灸心俞、神门、内关等穴位有利于降心火,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心俞

神门

内关

大暑不灸,怎么对得起这个三伏天!

大暑要防哪些疾病?

1预防中暑

中医把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中暑病症称为中阳暑,表现为高热、汗出、烦躁、口渴多饮、小便短赤等,主要原因就是“热”,由于在烈日下劳作或长时间待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所致,也就是中医里说的“动而得之者为阳暑”。

那么阳暑怎么预防?中医认为,阳暑主要是受热后伤津耗气所致,所以应以清热补气为主。

1、刮痧按摩防阳暑

防治中阳暑,可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处刮痧;刮痧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2、绿豆汤清暑热

《开宝本草》记载:“绿豆,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绿豆汤能清热解暑、止渴利水,既是夏季的防暑饮品,也是治疗中暑良药,在大暑伤津耗气时节可适当多喝。

3、补充水分是关键

炎炎夏日,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盐分减少,身体因严重缺少水分,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喝盐水要少量多次,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

4、多吃蔬菜瓜果

适当多吃一些凉性蔬菜,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等。还可多吃一些水果,如西瓜或苹果等:

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具有清热除烦、止渴解暑、宽中下气等功效;苹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补心养气、生津止渴、健脾和胃的作用,且营养丰富,对身体极其有益。桃子和香蕉也是不错的防暑水果。

2儿童要防脾胃病

到了大暑,因天气炎热,中小学生吃冷饮非常普遍。从中医角度看,儿童为"纯阳"之体,患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这就是儿童喜欢吃凉的原因。但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还不健全。

孩子过食冷饮,其胃肠道经常被饮料占满,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时间一久,还可导致孩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

预防措施:可以家庭自制冷饮当饮料,如冰镇绿豆汤、冰粥等,这些饮料既卫生又有消暑降温的作用,对肠胃损伤也小。每次吃冷饮不能太多,以一天喝1~2杯冷饮、吃1根冰棍为好。

3中青年要防过劳症

夏天出汗多,消耗大。天热又影响食欲,再加上睡觉晚,起得早,而工作却没有减量,该加班的加班,该熬夜的熬夜,经常超负荷的工作。总之是身体损耗大,而营养、睡眠不足,损大于补。所以,中青年人要防过劳症、过劳死。

预防措施:首先要保证睡眠防缺觉。如果经常加班加点,就要减少其他活动的时间,以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为宜,否则身体会吃不消的。

二是饮食营养绝不可少。尤其是早餐要吃好,可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鸡蛋、牛奶、酸奶等。晚上加班时要加夜宵,如酸奶、面包、绿豆粥等,既可补充营养又可消暑降温。

三是少开车多走路。利用上下班天气较凉快的时候走路,既达到了运动的目的,又不致发生因堵车心情欠佳的现象,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老人要防心脏病

有资料表明,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的高发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

预防措施:一是要保持精神安静、平和,尽量不要生气。夏天天气热,中医认为夏季与之相应的脏腑是心,所以夏天易心火过盛,遇事爱着急发火,这就需要老年人多做平和之事,如练练琴、棋、书、画等;儿女们也应尽量不要让老人生气,不与老人争论问题。

今日大暑,给亲人朋友们送去万般情意,千般关怀,百般祝福,祝大家健康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