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 让中医药服务离百姓更近
志愿者叶志忠为患者艾灸
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
小目源百草园农户采摘中草药
本报讯 陈建 阮晔报道:德兴市不光有丰富的矿物资源,也是中草药的大宝库,该市拥有中草药1460余种,药食同源医药植物38种,涉及菌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165科955种。为了能让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2018年,德兴市下设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家,林下经济基地6.9万余亩;开辟了省级中药材示范基地2家,主要种植品种以掌叶覆盆子、铁皮石斛、黄栀子、杜仲、黄精等为主的中草药。并且,该市与中医科学院合作在大山深处建设了德兴中医药博物院。不光如此,该市还在花桥镇设立了“艾灸小镇”,将中医药普惠于民,努力激发中医药的新兴活力。
微雨初霁的德兴,一片风轻云淡,鸟啁虫鸣之处便是德兴新建的中医药博物馆,2018年10月筹备建设的博物馆占地面积1727平方米,建筑面积2923平方米,为2层建筑,建筑总体风格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利用构筑的空间体验,设计出光影和谐的折射玻璃墙壁,很好地将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相互联系。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陈瑜介绍说:“这个博物馆一部分是为了纪念曾在德兴不懈奋斗的北京医疗队,1971年6月6日北京医疗队来到德兴大茅山附近,开始了为期八年的中草药研究,八年中换了八批队员,先后有100余名队员在德兴一茬接着一茬干,他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德兴崇山峻岭采集中草药标。另一部分,是能与中医药科学院合作,更好地传承当年的精神,也为了更好地发挥德兴中草药的价值。”记者在该馆的大门口还能看到当年江西省林业学校斑驳的旧址校门,但经过整修后的博物馆可谓焕然一新,该馆以天地生养为基、历史时代为经、医学史实为纬,分设德泽杏林源远流长(医史发展厅)、峥嵘岁月桑梓流芳(北京医疗队特展厅)、振兴发展开创未来(医药腾飞厅)三个部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中草药,以及德兴中医药的发展。据了解,做好的一期工程将交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使用,让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常年轮派中医药专家团队在此开展科研、培训和诊疗等工作。
驱车去往德兴大目源后,记者看到是成片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一棵棵高大的虬枝上绑扎着一株株苔藓裹着的铁皮石斛,已长出的根茎牢牢嵌入树干,这是由一位六旬老人创新的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方式。据了解,德兴市大目源铁皮石斛种植园,是当地客商针对本地林业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在不影响森林植被的情况下,于2012年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的一个纯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而与此遥相对应是德兴市小目源的百草园,记者在百草园与当地种植户一起采摘百草,据百草园负责人胡玉平介绍:“每年四五月份,是百草园中草药生长最好的时候,今后还将进一步规划将百草园做成以百草种植、康复养护一体的中草药基地。”
德兴不单单重视引进科研,种植中草药,并且在花桥镇中的园林、梨园等村庄组建了“艾灸小镇”,储备了一批的艾灸器材,医护人员定时下乡,并不断培养志愿者。记者与花桥镇园林村的郝师傅交流时,他说:“我以前脖子每天都僵硬,痛得很,来这里艾灸了几天,现在舒坦多了。”边说郝师傅还一边摇摇脖子。在当地卫生院,记者看到78岁高龄的余有花,她对记者说:“当年因为家里困难,要养育孩子,没办法只好帮人洗衣服,如今落下病根,常年累月的风湿骨痛,艾灸确实让我疼痛的情况缓解了不少。”
点燃艾柱,塞艾柱,绑艾包,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艾灸包冒出了袅袅艾烟。花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助理刘井生告诉记者,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为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让“治未病”走进千家万户,花桥中心卫生院设立艾灸体验馆,传播艾灸健康知识,免费为群众实施艾灸治疗,并邀请政府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为志愿者体验艾灸,对他们开展艾灸知识、技术培训,花桥镇园林村的图书管理员叶志忠就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他对记者说:“我是自愿来这儿为村民们看病的,因为自己常年也有病痛,所以学习中医艾灸,不单单可以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古代名医扁鹊也曾说灼艾有助于提升人的阳气。艾灸让老百姓强身健体,的确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