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应以疏肝理气、调理脾胃为主!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近日,将迎来了己亥年的第四个节气——春分。
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耕时代,春分就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民间活动上,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

因此这个季节大家要多多外出,踩踩地气。放风筝是这个季节最适宜的活动之一,大家可以一边欣赏春天欣欣向荣的春景,一边调整,运动一下我们的颈椎。
春分三候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元鸟至, 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

二候雷乃发声,此时天空出现阵阵雷声。
三候始电, 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分时节的养生重点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春分节气处在初之气的后期,人体气血随着天气开始变得旺盛,从身体的角度属于木旺土衰。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等疾病。

因此养生上要注意:平衡阴阳,泄肝火,疏肝,理脾胃培土,防止肝气生发过度是这个节气的主要任务。为夏天阳气涨养,做好准备。
春分节气艾灸调理
节气灸调养,最好在节气当天和前后3天每天坚持艾灸一次,春分时节艾灸取穴仍主要着重于疏肝,养脾胃,为阳气生发和夏季做好准备。贴敷取穴主要考虑疏肝理气,调理脾胃:
泄肝火疏肝理气取穴:
肝俞穴

取穴方法: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原理:
疏肝利胆,降火 ,止痉 ,退热 ,益肝明目 ,通络利咽 ,疏肝理气 ,行气止痛等功效。散发肝脏之热。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期门穴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原理:
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太冲穴

取穴方法:
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 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原理:
燥湿生风。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中医学认为肝是主怒的“将军之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肝火旺,爱发脾气。从中医角度来说,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火旺有关,按摩太冲穴可有效降压。
养脾胃艾灸取穴:
脾俞穴

取穴方法:
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原理: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 益气 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 泻痢 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
中脘穴

取穴方法:
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链接线中点;
取穴原理:
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
足三里

取穴方法: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穴原理: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施灸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用艾火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皮肤3cm左右,如局部有温热感觉,既固定不动,可随热感、时间调整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每次施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红晕为度; 若使用灸具灸,时间适当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