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介绍:脾俞穴的疗法,穴位位置,主治病症及功效!

文 / 穴位养生堂
2019-03-11 08:00

穴名:脾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穴性: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养血统血、祛湿化痰

中医介绍:脾俞穴的疗法,穴位位置,主治病症及功效!

主治:1.消化系统病症;2.血液系统病症;3.呼吸系统病症;4.其他病症;5.脾经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脾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该穴与脾相应,是脾的背俞穴,故名。又名"智慧囊"、"智慧袋"。

一、定位取法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治疗作用

穴性: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养血统血、祛湿化痰。

中医介绍:脾俞穴的疗法,穴位位置,主治病症及功效!

脾俞是全身要穴之一,治疗范围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病症、血液系统病、呼吸系统病症等方面。1.消化系统病症:急慢性胃炎、胃痛、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呕吐、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或多食身瘦、肝脾肿大、腹胀、腹痛、泄泻、疾、黄疸、黄疸性肝炎等都是脾俞穴最为对症的适应病种。

我们知道,脾和胃是一对互为表里的脏腑,共同担负人体对饮食的受纳和消化、吸收。胃基本上只负责把食物吃进去,暂时储存起来,剩下的消化和吸收任务则主要依靠脾来完成。如果脾的功能活动低下,则消化食物的功能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功能就会大大降低,而产生上述一系的病症。

黄疸、黄疸性肝炎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属于肝胆的毛病,但是,它同脾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原因有二:其一,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认为肝胆本身就是属于消化系统的,中医学所谓的"肝主疏泄"同"脾主运化"其实是同出一辙的;其二,中医学认为,黄疸是"成于肝胆而因于脾胃"的,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黄疸是肝胆的病变,但其根源还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热熏蒸肌肤,才能导致黄疸的出现。我大学毕业之后,曾经跟师进行过针刺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治疗方案中,除了肝胆脉本身的穴位之外,脾俞、胃俞、足三里都是组方中必不可少的主穴。

中医介绍:脾俞穴的疗法,穴位位置,主治病症及功效!

2.血液系统及出血性病症:中医学对脾主运化和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作用认识非常深刻,鉴于人体内的气和血都是水谷精微物质所化,反过来说,没有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就没有升华之源,这是谁都会明白的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道理。所以,中医学才有"脾胃是后天之本"、"脾统血"的说法。(大凡气血不足、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吐血、尿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穴位保健都离不开脾俞穴的参与。)国内外针灸临床实践证明:刺激脾俞穴能够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血色素、白细胞和血小板指数,同时,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和血黏度。

3.呼吸系统病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还会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那就是水湿在体内聚集,日久会生痰湿,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病变,诸如咳嗽、哮喘、痰多、头重眩晕、肌肤水肿、肥胖、关节或肢体肿胀疼痛,甚至还会导致某些精神意识障碍,如嗜睡、癫痫、癔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咳嗽、哮喘本来是属于呼吸系统的病症,但是如果兼有痰多,那就与脾有着直接的关系了。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不运化的水湿,聚而生痰,储存于肺中,中医学称这是"有形之痰湿"。

另外还有一些"无形之痰湿",流窜于经络之中则肢体或关节肿胀疼痛;积聚于肌肤之间则见肌肤水肿、肥胖;上蒙清窍(大脑),使脑神不清,则症见头重眩晕及上述那些精神意识障碍。而要想化解上述有形或无形之痰湿,利用脾俞、胃俞穴健运脾胃就是关键的治本之法了。脾的运化功能改善了,水湿便能及时地化解、排出,从而发挥消水肿、轻身减肥的治疗作用。

中医介绍:脾俞穴的疗法,穴位位置,主治病症及功效!

4.其他病症:本文一开始,我们就说到脾俞又名"智慧囊"、"智慧袋"。有人可能会问了:一个穴位怎么会同智慧联系到一起了呢?了解一些中医学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在人的情志之中,脾是主思维的。思维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思"和"想"进而出主意、想办法的,这就是智慧!当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反应迟钝了,他的记忆力也会随之下。经常以各种形式刺激脾俞穴,有促进思维、提高记忆的良好作用。

其他对胸胁胀满、全身疲乏无力、怕冷、腰背酸痛,灸疗、拔火罐能温补脾阳、通达肢体;还有因为中气不足引起的遗尿、肾下垂、脱肛、子脱垂等,灸疗、拔火罐也都能起到补中益气、提升固脱的作用。

糖尿病与脾相关的是属于"三消证"之"中消",以多食为主症。治疗当用脾俞配中脘、胰俞(第8胸椎下旁开1.5寸)、胃俞、足三里、内庭足背第2、3趾缝纹头端)等穴,以指压、皮肤针叩刺为主,不宜施灸。

5.脾经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如下肢内侧前缘红肿、疼痛、抽、麻木、萎软无力、瘫痪、肌肉萎缩等。

中医介绍:脾俞穴的疗法,穴位位置,主治病症及功效!

三、操作方法

此穴指压、按摩、艾灸、拔罐、皮肤针叩刺或皮肤滚针滚刺等各种刺激方法都可以酌情选用,而且还是一个主张多用灸法的穴位。因为脾统血,为"后天之本",其病症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而致,虚则补之,灸能补中益气,助其运化,促进食欲,通络化痰,消除水肿。而且,指压、按摩、拔罐、皮肤针叩刺或皮肤滚针滚刺的力度也应以轻中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