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入伏了,开始三伏炙吧!

文 / 长长睫毛
2017-07-04 10:02
何为冬病夏治,就靠三伏炙!

2017-07-04长长睫毛

三伏灸倒计时丨7月3号开始,伏前灸可以做起来啦!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却又最潮湿闷热的日子,正因为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人们讲究“宜伏不宜动”,在家避暑是最佳之选。

虽然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我们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人与大自然一样,阳气升发,经脉气血运行最为畅顺,再加上毛孔微张,正是我们祛暑逐寒,行气活血,鼓舞阳气最好的时节。

那么当我们在家里避暑的时候,不妨多做做艾灸。事实上,三伏灸是一个系统疗法。一般来说,坚持在初伏、中伏、末伏这几个阶段行灸,就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但如果要加强效果,就要在伏前开始做,一直持续到三伏天结束。

2017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伏前灸---2017年6月12日~7月11日

初伏 10天---2017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 20天---2017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 10天---2017年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灸---2017年8月21日~8月31日

所以从7月3日起,就可以开始做伏前灸啦!!

伏前灸的好处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来对我们体内的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从而达到补充气血,扫除潜藏在体内的寒暑邪的目的。

如果我们能在伏前这段时间就进入状态,可以给三伏灸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开始灸起来吧!

伏前灸要注意什么

《千金要方》中说到:“凡灸当先阳后阴,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这就告诉我们三伏天艾灸要遵循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的顺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面部哄热的不适之感,还能达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另外,过饥过饱都不宜艾灸,因为食物在胃里需要气血消化,艾灸会让气血跑到别的地方去,导致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所以,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再有,饥饿艾灸容易发生晕灸,因此这两个时间点都不宜艾灸。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在艾灸的过程中要多喝一些温水,这样更有利于排毒和生发体内的阳气。

伏前必灸穴位

在伏前灸这段时间,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两方面:寒邪和暑湿。大家都知道,炎炎夏日空调肯定是必备神器,但有些人自身抵抗力差,稍不小心寒邪就会入侵,再加上此时湿气重,湿邪与寒邪一起联手破坏我们体内的阳气,使得阳气受损,便会引起身体不适。

因此伏前补阳最为重要,它还可以为我们接下来的“三伏灸”打通经络,于是取穴可以首选大椎穴,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又是位于我们的背部,艾灸此穴可以极大地补充我们体内的阳气,进而祛暑逐寒,预防中暑和感冒。


按照三伏灸的顺序接下来依次艾灸关元俞,中脘,足三里,涌泉这些穴位,这样就可以在护住体内阳气的同时顺势将多余的火气引到脚底释放,使我们由内而外地感受轻松舒适,身体不再有沉重感。

三伏灸能达到疏通经络、祛寒除湿、缓解身体各种酸痛不适,以及预防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但是,究竟灸哪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艾灸

1、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取穴:大椎、肺腧、风门、中府、膻中

这样选穴,符合张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上述治疗可滋阴降火,扶助正气,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痛经 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取穴:关元,水道,三阴交,肾俞,次髎,大椎,肺俞。

3、颈椎病

取穴:阿是穴(局部疼痛点)、风府、大椎、肩井、天宗、手三里、后溪、天柱

用艾条熏这些穴位,每穴10-15分钟,每次40-60分钟;在三伏40天,可以连续调理,也可以每调理10天,休息1-3天。1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施灸。

4、腰腿痛

取穴: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阿是穴 。

引发腰腿痛的原因很多,比如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可有效缓解。除艾灸外,可通过手法按摩方式加以辅助,对腰腿痛有很好的疗效。

5、脾胃疾病

取穴:足三里、中脘、命门、关元、气海

三伏灸可温阳补虚,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同时,还可根据不同症状加减穴位调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