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祛斑,先护肝!艾灸养肝有妙方

文 / 灸哥
2018-04-20 18:13

俗话说:“胃是喇叭,肝是哑巴”。当胃痛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感觉到,但有肝不会,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经常忽略了它的健康。而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所以肝不好,未老先倒。如果肝好,面色就好,皮肤也会娇嫩无暇。

当下正值春季,肝木生发有力,因此春天是调理肝脏最好的季节。顺天时调理好肝气,养好肝血,特别是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今年春季没养好肝脏,就得等到明年立春以后,这在中医上叫“候时”。很多女性脸上有黄褐斑,而这种斑也称为“肝斑”。如果肝脏养好了,就不会有黄褐斑了。

养肝护肝和睡眠时间及质量很重要。“丑时睡得香,脸上不长斑”,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斑与肝的关系。丑时(凌晨1-3点),如果你进入了熟睡状态,那么肝经把血送回到肝脏,滋养肝脏,并且让肝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熟睡,肝才会开始工作,代谢掉血液中的“垃圾”。中医认为,黄褐斑是因为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血瘀,脾虚气滞,不能润泽颜面而造成的。一个长期生活没规律,或者工作压力大的女性,一定会肝气虚或者郁,那她脸上一定满布黄褐斑。所以,为什么黄褐斑又叫肝斑?主要还是因为跟肝有直接关系。

肝,一般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尽管累了也不会吭声,所以很多人发现了肝病,就到了晚期。于是,平时通过一些途径来养肝护肝变得尤为重要!而护肝方面,使用艾灸也必将成为主流。主要是因为艾灸护肝效果比较好,成本也比较低。

艾灸养肝主要有五大穴位,分别是:肝俞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1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肝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艾灸此穴有治疗胃肠病、脊背痛、皮肤粗糙、老人斑、失眠等作用。

2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艾灸此穴有缓解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等。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4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三阴交穴归属足太阴脾经。艾灸此穴有保养子宫和卵巢、缓解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等作用。

4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太溪穴归属足少阴肾经,艾灸此穴有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个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见好转后,可以减少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平时注意保暖并进行适量的运动。穴位的艾灸顺序应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如果有时间,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艾灸期间不应着风受凉,保持平和情绪。饭饱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张,故半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寒气趁虚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无论是养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坚持。如果没有艾灸条件,可以每日按揉相应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医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们国人共同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