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不能随便捂,艾灸来教你过年养出好身体!
二月是春天的开始,这一个月里包含“立春”与“雨水”两个节气。
前天刚过去的“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过了“立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草树开始萌芽,一年四季也由此开始。
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仍然很大。春季,气温刚刚转暖,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应使身体产热散热地调节与冬季地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民间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的俗语。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春捂”这一养生之道有其传承至今的道理。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而人体保持恒温状态,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则是靠增减衣物来维持。如果突然减少防寒衣物,就会破坏人体恒温状态,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利于抵御风寒。人体的皮肤细胞到了春季便开始复苏,活跃的同时毛孔会打开,当冷风袭来时,便会长驱直入。
第三,“春捂”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若不“捂”着点,则很难适应天气的冷暖变化,很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要捂10-15天,这是因为冬季的低温回升需要至少10-15天的过渡时间。对于“春捂”,重点是照顾好“首足”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颈与双脚,可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由于寒气多自下而起,且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风寒侵袭,所以衣着宜“下厚上薄”。
怎样“捂”更健康?“春捂”除了特别重视对颈、手、腰、腿、脚这些部位的保暖,还能通过使用艾灸来灸“春捂”重点穴位,艾灸能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
1.大椎穴(颈后)
古人称此穴为“诸阳之会”,属于督脉腧穴。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
功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2.神门穴(手腕)
此穴属手少阴心经,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而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
功效:去除烦躁、安神定志。
3.神阙穴(肚子)
此穴属任脉腧穴。位于脐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功效: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4.肾俞穴(腰眼)
此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的背俞穴。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
功效:温暖肾阳
5.太溪穴(脚腕)
此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刺激此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储藏起来。
功效: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即将迎来新春佳节,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一定得照顾周到,二月”春捂“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四季保健,同时注意饮食起居和必要的药物调节,增强人体正气。身体的耐受力提高了,疾病也就发生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