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文 / 进步传媒
2017-12-15 12:41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艾草的表白

葱茏在沟沿渠畔

簇拥在路边石间

经历过风吹雨打

也沐浴过暑热雷电

镰刀割断了我与大地的血脉

烈日干枯了我青春的容颜

可你能揉得碎我脆弱的筋骨

却永远也灭不了我内心的火焰

当我靠近你的身边

你是否能感受到我的温暖

我愿为你化为灰烬

你是否能想到我曾经的缠绵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纯阳之性,大道本色

中国人对艾草的应用,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的。

农历六月,骄阳流火,郁郁葱葱的艾蒿在田间村口、沟壑地头生长得如火如荼。她们吸取着天地之间至纯的阳气,用繁盛的生命力承载着太阳的热情。

这个过程,在讲究阴阳协调的古老中国,叫做兼收并蓄,叫做“道”。

李时珍先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中国古人讲究天道归一,阴阳和谐。在古代医理中,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当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而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艾草,以苦辛,生温,熟热,通十二经,走三阴的纯阳之性,使它在古代中医的药理中几乎发挥着万能的作用。

艾灸,起源于古代的灸法。灸法的运用是在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当火焰燃气,觊觎的野兽胆怯退缩,鲜美的食物在烹饪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人们以火取暖,以火存身,视火为天地之阳,从而顶礼膜拜。他们还发现,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因此,灸法自人类掌握用火之后,便进入了人类的文明。

对于灸法所用的材料,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选择实验期。最早的时候,人们用过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后来发现他们不宜作为灸火,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逐渐淘汰了。

大浪淘沙,终得真金。经过漫长的选择,艾叶熏灸以疗效最著而逐渐成为灸法的主角。最终成为中国古老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医学文化,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春秋战国时代艾灸已颇流行,《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艾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在历朝历代的沿革应用中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艾灸之法。

前世与今生:艾灸应用史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

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1、悬灸

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

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2、温针灸

这是与中医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3、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4、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有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这种方法简单、干净,在家中即可自行施灸,因此也是现代人喜欢使用的艾灸方式。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传承中的艾灸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但虽然传承了千年,对于人们来说,灸疗的具体原理,还一直是个科学难以破解的谜题。

艾灸几乎适用人体每一种疾病,从头到脚,从外至理,以温和的火力,慢慢给予人生命的火力。在潜移默化的时间里,发挥和量变到质变的神奇化学反应。

人们推测,艾灸的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此时,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艾灸,一种慢下来的人生节奏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认识到抗生素类西药在解除人类病症的同时,也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疗法,如一碗汤,一根针,一柱灸等等,恰恰正是绿色医疗的典型代表。

以中医传统疗法为核心的绿色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应用,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同样,化工合成型美容产品也正在逐渐被生物型美容产品所取代。

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

如今,随着养生保健这种新兴产业的兴起,艾灸养生以极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背景,占据着越来越广的的市场,艾灸养生也将成为保健养生行业的主导行业。随着国内一个个艾灸养生馆的开办,中国传统文化与艾灸一起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依然充当着人们的护卫兵的角色。

艾灸|烟火里的中医文化,艾香中的阴阳传承

战国·邹·《孟子·离娄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艾既纯阳之暖,又有温和之性,在慢节奏的治疗中,驱散身体的寒冷,抚慰失润的心灵。

深壁藏灯影,空窗出艾烟。希望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充满艾香的细微与温情中,静静地,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