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的艾灸方法
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脾胃消化不良的问题日益增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不少的影响。而脾阳虚的问题更是很多人都关注的重点,因为脾阳虚不但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增加患其他积病的风险,因而,改善脾阳虚的状态是有必要的。
对于脾脏的功能,古人有很多的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
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人体各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脾虚证多因饮食不规律,过饱或者过饿,或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的食物,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度、情志失调,或湿邪侵袭、内困脾土,或由于先天因素,素体脾胃虚弱,或他脏病变及脾,或过服苦寒及攻伐药物等致脾胃气、血、阳、阴受到损伤所致。
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甚则完谷不化;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遇寒或饥时痛剧;畏寒肢冷;肠鸣辘辘;面色晄白;女性带下清稀量多;舌体淡嫩胖大有齿痕等。
可以艾灸以下穴位治疗脾阳虚
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是脾经的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在脏腑问题中经常选用,这里用脾经的原穴,意在调脾为重。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为循经选穴,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调经止痛,滋阴的功效。三阴交同样为主要保健穴。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对于虚劳诸证有很好的疗效,体虚易感冒之人可以常灸。
关元穴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本穴有很好的强壮作用,是保健常用穴。具有很好的补阳作用,对于阳虚诸证有很好的效果。
脾俞穴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穴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背俞穴穴性偏补,相应脏腑的虚症,可选用对应的背俞穴来治疗。选用脾俞、胃俞可以调节脾胃。
兼有气虚者加气海、百会。
上述穴位一次选用2~3个,一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请关注我们,每天更新养生内容!
文:夏风 罗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