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到初冬,经常按摩重要穴位,可提高免疫力
秋天已慢慢过去,初冬就要到来。天气渐渐变冷。肌肉收缩,关节受寒。血液循环就减慢,宣发排泄功能减弱。从头到脚按摩关键穴位,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经络组成,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穴位就分布在经络上,只要按摩穴位血气通畅了,身体自然健康,因为穴位是体表经络气血输注身体外部的特殊位置,通过刺激穴位,能起到调整体内气血运行的目的。按摩以出现酸、胀或者胀疼为度,功能清湿热、疏经活络。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左右两耳至头顶正中的线,与眉间中心往上直线的交会点。
可握拳轻叩头顶百会穴以醒脑提神,或反覆重力揉按风池、涌泉穴以强身健体。穴位一紧一松且有节奏地按压,一般2秒一次,每次5~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按后感觉要有酸、麻、胀才好。
2、 风池穴:位于颈后发际两旁的凹陷处,与耳垂持平。
3、耳部按摩:
(1)提拉耳尖:先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揉捏双耳上部,然后再往上提揪。
耳尖处有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关节等部位的反射区等。
(2)上下按摩耳轮:先按摩耳轮并向外拉,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揉捏,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再向外拉耳朵。
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区。
(3)下拉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
耳垂处的穴位反射区有头、额、眼、舌、牙、面颊等。
4、内关穴:手腕弯曲处往手肘方向2指幅处,即用自己另一手的三个手指(食、中、无名指)横放在腕横纹上,在手腕两筋间取穴,压迫会有疼痛感。
5、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6、承山穴: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
7、中脘穴: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8、关元穴:是人体的穴位。其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9、三阴交: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11、太冲穴:以手指从脚拇趾及次趾之间,往上推凹缝的尽处,靠大拇指侧感觉有动脉应手之处,按之有痠疼感。4、太冲穴:以手指从脚拇趾及次趾之间,往上推凹缝的尽处,靠大拇指侧感觉有动脉应手之处,按之有痠疼感。
12、涌泉穴: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散热生气,寒则先泻后补或单泻之,热则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