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篇(七)——脾虚腹泻?艾灸给您输阳气!
前言
前几篇文章,小编已经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但是,脾胃不调的人,仅仅通过饮食一条路是无法改善的。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我们中华传统医术中极负盛名的理疗方法——艾灸。
艾灸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脾胃不调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来说,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本的作用。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穴位
脾胃不调、纳少腹胀、便溏泄泻者的艾灸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脾俞、胃俞、肾俞
1.足三里:【黄金穴位】历代医疗养生大师对此穴位推崇备至。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因此,民间有“想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
2.三阴交: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常灸此穴,对于提高男性性功能也有好处。
3.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皆是调理肠胃的重要穴位
4.神阙:唯一可以看的见摸得着的穴位,穴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加之穴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又邻近胃与大小肠,所以该穴还能健脾胃、理肠止泻。
5.脾俞、胃俞:顾名思义,治疗脾胃的常用穴位
6.肾俞:很多人之所以脾阳不足,有时候皆因肾阳不足,因此,灸肾俞穴也常常会有很大效果。
注意点
一般来说,若能在艾灸穴位灸出水珠,则说明体内湿气较重。水珠无色则是湿寒之症;水珠带黄则是湿热之症。当然像小编一样寒气侵体已久的人,差不多灸了5次左右才看见有水珠出来,前几次毫无反应。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寒毒太深,需要继续施灸,并长期坚持。
疗效显著时,则会出现灸泡
用烧红的绣花针将泡刺破,里面有无色水珠(小编是这样的),那就说明开始起效果了,继续坚持。图中为足三里,这就是形象的“三里常不干”了。
结语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灸和饮食调理一样,也是久久为功方能见效。
大家觉得小编写的还不错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试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