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临床实用配方:先认穴再下针,针灸各穴配位方法

文 / 人民健康百科
2021-08-19 00:54

临床实用针灸配方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

腧穴的名称,在《内经》中大约有160个,针灸处方约有240余方,其中大部分为1~3个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占1/2以上,强调辨证取穴,用穴少而精。个人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针灸配方。

现简要介绍如下。

1

大椎 曲池 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会穴,纯阳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阳从阳,可以助大椎调营卫,清里以达表。如感冒无汗恶寒可补大椎以发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钟亦可达到解表退热的作用。如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大椎穴

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热散风、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疗肩臂疼痛、中风上肢不利以及面瘫和面肌痉挛的主要配方。

▲曲池穴

▲合谷穴

2

肩髃 曲池

大肠为肺之府,此两穴相配,有调理肺气的特效。肩髃卧针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搜风逐邪。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调和之。

曲池又是预防皮肤病化脓和治疗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视力模糊等症有效。

3

合谷 太冲

此两穴皆为原穴,位于两歧骨之间,谓之“四关”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可以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化瘀。配丰隆、阳陵泉以坠痰泻火而治癫狂;配百会、神门以镇静安神而疗五痫;配大椎清里达表治疗痹证、全身关节痛或游走性疼痛。

▲太冲穴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身尽痛,尤以手足小关节为甚者,可泻大椎,用《内经》“合谷刺”法,使针感向两臂和脊柱方向传导。泻合谷、太冲,则能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

此两穴是经脉的“本”部(肘膝关节以下)所在,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和“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

4

足三里 三阴交

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为脾胃虚寒气血亏损之主法,虚损门所不可少。如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者,则补阴之中势必兼行清导,则应补三阴交,泻足三里。如因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胻麻木者,针此两穴,一以振阳,一以和阴,血和而舒筋理痹,麻木自除。

5

丰隆 阳陵泉

是通大便的主穴,丰隆是足阳明的络穴,别走足太阴,其性通降从阳明下行,又得太阴湿土以润下。阳陵泉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里,是从木以疏土,则大便自下(此为治疗实热性的便秘,如老年人气虚性便秘应慎用)。

▲丰隆穴

▲阳陵泉穴

6

气海 天枢

气海为肓之原,元气之海,补之可以回阳益气,灸之可以蒸发膀胱之液,化气上升而布于周身。天枢乃大肠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导浊滞之功。两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阳,分利清浊和调理肠胃。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肠炎下痢等症有著效。

▲气海穴

▲天枢穴

7

内关 三阴交

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阴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能清心胸之闷热,使从水道下行。三阴交是足三阴之会穴,有滋阴养血之功。两穴上下相配,内关清上和阳,三阴交清下固阴,是阴虚劳损证之主方。可以治疗妇女脏躁和神经官能症之失眠、胸闷等症。

▲内关穴

▲三阴交穴

8

气海 关元 中极 子宫

男子之阳不和者,取气海以振阳气,取关元以滋阴精,气海为升气之海,关元为三阴任脉之会,藏精之所,阴阳和故能有子。其与女子之阴不和者,则取中极以调经,取子宫以开胞。中极亦为任脉三阴之会穴,胞宫之门户也,子宫补之正所以暖胞开宫,俾其直接受孕。

9

水沟 风府

肾脉夹舌本,脾脉络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别络亦系舌本,凡风邪中于此三经则令人舌强难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诸阳为风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开。补水沟(人中)以开关解噤、通阳安神,泻风府搜舌本之风,舒三阳之经,以上两穴相配是治疗中风昏迷口噤不开的有效配方

▲水沟穴(人中穴)

▲风府穴

10

鱼际 太溪

鱼际是手太阴荥火穴,太溪为足少阴原穴亦为输土穴。此方君太溪补水中之土,润燥而生金,臣鱼际泻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疗肾虚咳嗽,慢性气管炎的有效配方。

▲鱼际穴

▲太溪穴

11

风池 合谷 上巨虚

风池是手足少阳和阳维之会。泻之能清头颈眼目的风热,对凡因风邪而引起的头痛、头眩有效。配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其穴性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总穴之一,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作用。再配以手阳明下合穴上巨虚,与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处方。

▲风池穴

12

合谷 复溜

复溜为肾经经穴。补之能温肾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能卫外。合谷为大肠原穴,泻之可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若欲发汗则补合谷。该穴清轻走表,能发表托邪,使邪随汗出而解,泻复溜,以疏卫外之阳,而达到开皮毛的作用。此两穴相配对更年期自汗和阴虚盗汗皆有效,但应同用补法,因复溜亦能滋肾中之阴。

▲复溜穴

13

中脘 足三里

中脘为胃经募穴,亦为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总穴之一,是专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补中脘壮胃气散寒邪,泻足三里降浊导滞引胃气下行。如上焦有热加泻梁门;下焦有寒加补气海;脾气虚补脾募章门;肠中滞则加泻大肠募天枢。

▲中脘穴

14

隐白 十七椎

隐白为足太阴之“根”,补之大益脾气,脾主运化需阳气之推动。如脾阳不振失其统摄,血不归经,可致妇女崩漏之疾。补隐白(或灸),则能升举下陷之阳,配灸十七椎(经外奇穴)温阳益肾则崩漏自止。

▲十七椎

15

肾俞 俞府 膻中

君肾俞、俞府降冲气之上逆,兼理肾气之源,佐膻中宽胸理气,化滞导痰,对慢性气管炎、老年性肾虚咳喘有特效。

▲肾俞穴

16

中脘 天枢 气海 上巨虚 神阙

此方有清泻里热、调气止痢的作用,与芍药汤相似。君中脘、天枢,是胃与大肠的募穴,臣气海,理气行滞缓解腹痛,气调则后重自除。佐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有调理肠胃之功,协同中脘、天枢能清泄肠胃中湿热,上穴皆用泻法。神阙穴加灸,取其温热之性,功同芍药汤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疗,则“便脓”、“后重”等症状相应而解。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1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

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2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

副穴及配穴同主方一。

1、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2、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

3、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4、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5、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6、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7、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8、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

9、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10、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3

后遗症处理

1、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 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 3~0. 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拔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2、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风池刺法同前,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 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达舌根及喉咽部为度;通里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

3、手指握固:合谷、八邪、曲池、外关、肩髃。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

4、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示指为度;肩髃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5、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底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6、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解溪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 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4

并发症处理:

1、假球麻痹::针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向喉结方向,深刺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或咽后壁点刺。

2、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吞咽困难:翳风、天柱、风池。针翳风,用2~3寸毫针刺向咽喉方向,用捻转补法施术1~3分钟;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风池手法同前。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3、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 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 5寸)均直刺1. 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4、小便异常:癃闭(尿潴留),针中极、秩边、水道。中极直刺1. 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2. 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小便淋漓:取关元、气海、太溪。关元、气海直刺1~1. 5寸,施呼吸补泻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壮;太溪直刺0.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尿失禁或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5、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6、失明或复视:失明取风池、天柱。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复视,上穴加睛明、球后。

7、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8、肩关节痛或肩周炎,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天鼎,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 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阿是穴刺络拔罐方法同前。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9、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⑩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5

总结

主穴之方1、方2,侧重于醒脑开窍、滋补肝肾,通过调元神、利脑窍、补肝肾、充脑髓,达到以神导气、以气通经的功效。辅穴则侧重于疏通经脉、调和气血,通过经络通畅、气血顺调,达到气行血和、神安窍利,以利于痿废功能的康复。

所以,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主穴方Ⅰ、方Ⅱ和辅穴适用于脑卒中的各个阶段,也适合用于脑卒中的各种证型。一般来说,只要没有系统地接受正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的前3 天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Ⅰ。3 天以后主穴之方Ⅰ和主穴之方Ⅱ可以交替使用,或仅用主方Ⅱ。

当然,醒脑开窍针刺法的选穴、配方、进针手法、方向、深浅等认识,不是一气呵成的,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反复实践、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2 个阶段,1976 年以前为试验阶段,1976 年以后为比较成熟阶段,而且随着疗法的不断完善,疗效也逐步提高。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提出、形成、发展到完善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立足于整体,着眼于治病求本的原则。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腧穴的名称,在《内经》中大约有160个,针灸处方约有240余方,其中大部分为1~3个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占1/2以上,强调辨证取穴,用穴少而精。个人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针灸配方。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会穴,纯阳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阳从阳,可以助大椎调营卫,清里以达表。如感冒无汗恶寒可补大椎以发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钟亦可达到解表退热的作用。如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热散风、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疗肩臂疼痛、中风上肢不利以及面瘫和面肌痉挛的主要配方。

(二)肩髃,曲池

大肠为肺之府,此两穴相配,有调理肺气的特效。肩髃卧针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搜风逐邪。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调和之。曲池又是预防皮肤病化脓和治疗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视力模糊等症有效。

(三)合谷,太冲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身尽痛,尤以手足小关节为甚者,可泻大椎,用《内经》“合谷刺”法,使针感向两臂和脊柱方向传导。泻合谷、太冲,则能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此两穴是经脉的“本”部(肘膝关节以下)所在,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和“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

(四)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为脾胃虚寒气血亏损之主法,虚损门所不可少。如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者,则补阴之中势必兼行清导,则应补三阴交,泻足三里。如因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胻麻木者,针此两穴,一以振阳,一以和阴,血和而舒筋理痹,麻木自除。

(五)丰隆,阳陵泉

是通大便的主穴,丰隆是足阳明的络穴,别走足太阴,其性通降从阳明下行,又得太阴湿土以润下。阳陵泉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里,是从木以疏土,则大便自下(此为治疗实热性的便秘,如老年人气虚性便秘应慎用)。

(六)气海,天枢

(七)内关,三阴交

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阴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能清心胸之闷热,使从水道下行。三阴交是足三阴之会穴,有滋阴养血之功。两穴上下相配,内关清上和阳,三阴交清下固阴,是阴虚劳损证之主方。可以治疗妇女脏躁和神经官能症之失眠、胸闷等症。

(八)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九)水沟,风府

肾脉夹舌本,脾脉络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别络亦系舌本,凡风邪中于此三经则令人舌强难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诸阳为风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开。补水沟以开关解噤、通阳安神,泻风府搜舌本之风,舒三阳之经,以上两穴相配是治疗中风昏迷口噤不开的有效配方。

(十)鱼际,太溪

鱼际是手太阴荥火穴,太溪为足少阴原穴亦为输土穴。此方君太溪补水中之土,润燥而生金,臣鱼际泻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疗肾虚咳嗽,慢性气管炎的有效配方。

(十一)风池,合谷,上巨虚

风池是手足少阳和阳维之会。泻之能清头颈眼目的风热,对凡因风邪而引起的头痛、头眩有效。配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其穴性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总穴之一,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作用。再配以手阳明下合穴上巨虚,与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处方。

(十二)合谷,复溜

复溜为肾经经穴。补之能温肾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能卫外。合谷为大肠原穴,泻之可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若欲发汗则补合谷。该穴清轻走表,能发表托邪,使邪随汗出而解,泻复溜,以疏卫外之阳,而达到开皮毛的作用。此两穴相配对更年期自汗和阴虚盗汗皆有效,但应同用补法,因复溜亦能滋肾中之阴。

(十三)中脘,足三里

中脘为胃经募穴,亦为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总穴之一,是专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补中脘壮胃气散寒邪,泻足三里降浊导滞引胃气下行。如上焦有热加泻梁门;下焦有寒加补气海;脾气虚补脾募章门;肠中滞则加泻大肠募天枢。

(十四)隐白,十七椎

隐白为足太阴之“根”,补之大益脾气,脾主运化需阳气之推动。如脾阳不振失其统摄,血不归经,可致妇女崩漏之疾。补隐白(或灸),则能升举下陷之阳,配灸十七椎(经外奇穴)温阳益肾则崩漏自止。

(十五)肾俞,俞府,膻中

君肾俞、俞府降冲气之上逆,兼理肾气之源,佐膻中宽胸理气,化滞导痰,对慢性气管炎、老年性肾虚咳喘有特效。

(十六)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神阙

此方有清泻里热、调气止痢的作用,与芍药汤相似。君中脘、天枢,是胃与大肠的募穴,臣气海,理气行滞缓解腹痛,气调则后重自除。佐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有调理肠胃之功,协同中脘、天枢能清泄肠胃中湿热,上穴皆用泻法。神阙穴加灸,取其温热之性,功同芍药汤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疗,则“便脓”、“后重”等症状相应而解。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极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而不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