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关于胃痛的知识点

文 / 将康小贴士
2021-01-29 18:12

《中医针灸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阿虎医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医针灸学关于胃痛的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由于疼痛部位近心窝处,古人又称“心痛”、“心下痛”等。其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

胃痛可见于西医学的胃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疾病中。

辩证

1、

实证

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兼见脘腹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为饮食伤胃;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为气滞血淤。

2

虚证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神阙;饮食伤胃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脾胃虚寒配神阙、胃俞、脾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操作:疼痛发作时,远端穴持续行针1 ~ 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中脘可用隔盐灸。

阿虎医考小编温馨提示:内科病症胃痛也是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中院、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选2穴,诸穴可交替使用。用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人药液0.5 ~ 1ml,每日或隔日1 次。

(2)耳针法: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3)穴位埋线法: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至阳(常有压痛点)。适用于慢性胃炎。

按语

1、针灸对胃脘疼痛的治疗效果较好,尤其对单纯性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的胃痛疗效甚佳。

2、溃疡病出血或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或外科治疗。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本文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请勿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