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核磁上压迫右侧,怎么左腿疼呢?
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一个概念,腰椎间盘突出,不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而如果神经根受压局部水肿消除(正常静卧4-6周可以消除,针灸理疗等可以促进其消除),则虽然影像上仍然有突出(症状没了也消除不了),但主症已经没了,故只能称为叫腰椎间盘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临床诊断时,除了看影像外,还要结合临床症状来诊断的原因。
为什么
健侧会出现疼痛呢?
当腰突症发作时,人体会自然采取保护性体位,就是移动重心,让患侧下肢少受力,而健侧下肢多承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健侧肌肉的代偿,诱发肌肉痉挛、疼痛,甚至在一些应力汇聚中心地区,出现滑囊增生炎症水肿,例如腘窝处。
从前面网友提问中,可以了解到,该患者左侧为健侧,但出现了屁股下(很可能是梨状肌)和腿弯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汇聚之处)的代偿性疼痛,说前腰突不是新发,而是老病,所以仅余健侧疼痛,而患侧暂无症状。
梨状肌示意图
股二头肌与半腱肌示意图
这是针灸医生特别喜欢遇到的病人,也是经常所谓捡漏的情况,往往一次而愈,甚至一针秒杀症状,令患者大呼神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误认为自己是腰突症,而错误地描述了症状,医生仅看影像诊断,而忽略了触诊和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征检查方法,从而使这种腰突症后遗的代偿性健侧痛被误诊、漏诊,甚至我遇到过误按腰突症治疗月余的患者,在手术前咨询我,而一次针灸痊愈的极端情况。
那么
具体怎么针呢?
首先,要确认患侧无神经压迫症状,如果有,还是要先处理患侧的,具体方法在腰突症治疗中咱们再讨论,这里主要讲解针对健侧代偿痛的选穴针法。
1、臀部的疼痛
最常见的是在梨状肌处,如果用力点下,会出现明显的酸痛,甚至引发类坐骨神经痛的放电样感觉,但只终止于腘窝,不放射到小腿,我们称之为假的坐骨神经痛,实为梨状肌痉挛后,加上垂直点压,使其下的坐骨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
此时,我们应选胞肓针刺,穴正在梨状肌上,三寸针直刺,但不要刺入梨状肌内,而是针尖止于梨状肌表面,行三才点刺震颤催气法,就是点一下肌肉表面变快速移开,反复点刺,使肌筋膜兴奋,诱发梨状肌抽动,疼痛立解。
需要说明的是,患者可能还会有骶髂关节处的疼痛、竖棘肌止点处的疼痛,或腰方肌的疼痛,亦或臀中肌附着于髂骨缘处的疼痛,这些痛点,如果疼痛值低于胞肓处痛值,可不处理,待梨状肌抽动后,这些疼痛多可明显减轻,甚至被秒杀掉。
上一点为胞肓,下一点为秩边,分别在梨状肌的上下边缘
2、腘窝的疼痛
由于腰臀部的承重,会经股二头肌、半腱肌等下传至膝关节背侧的腘窝处,进而向小腿部传递重量,此处正是多向力的汇聚中心,所以此处特别容易出现滑囊的炎症水肿,时间久了会纤维化,形成硬结,正所谓《灵枢》中描述足太阳膀胱经病候的“腘如结”。
股二头肌、半腱肌示意图
我相信临床中遇到有结聚、有囊肿的人不在少数,治疗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建力的平衡,此时可入针的点,有如下几个:
(1)殷门,直刺,令针体在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缝隙之内,上下提插,引发两侧肌肉抽动,从而释放张力。
(2)浮郄,斜刺,令针体在股二头肌肌腹下,引发其抽动。
(3)委阳:斜向下深刺地部,针尖触及腘肌,诱发小腿深部腘肌抽动。
(4)合阳:直刺天部,令针尖在腓肠肌两肌腹间隙,令其抽动。
以上针法后,多一次痛减。
3、患侧的隐痛点
以上的治法就完了吗?不是的,还有遗留问题没解决。
如果如前所述,右侧为患侧,左侧为健侧,出现代偿疼痛,那么日久,左侧代偿疼痛就变成了主病位,而右侧小腿部一定又出现新的代偿疼痛。如果上一轮的代偿痛点在左侧小腿的背外侧(足太阳膀胱经飞扬那侧),那么这一轮的代偿痛点必然出现在右侧小腿的背内侧(足少阴肾经阴谷至筑宾的那侧),于是,应该找寻痛点,在右侧小腿内侧腓肠肌边缘平刺一针,诱发其抽动,以策万全,即使没有症状呢,也一定会有力线的偏移,未病先防吧,这样疗效会更持久,经验之谈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邀请您加入“针灸正骨讨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