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夫如何选择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有四大突破口

文 / 健康幸福加油啊
2020-12-12 09:27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作为一名好中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病种选择范围,即要选择专业范围内有一定把握的病种。适宜中医药治疗的病种,主要包括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慢性病、部分疑难病、西医束手无策或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大的病种,也包括亚健康状态和保健养生等未病先防的疾病。专科医生应以自己的专业方向为轴,以自己对该病种了解和治疗的有效性为由选择适宜自己治疗的病种。中医药工作者应首选自己的优势病种,次选择期而治的病种,慎选或少选无效病种。

No.1

以现代难治病作为治疗上的突破口

在欧洲,绝大多数服用中药或采用针灸治疗的病人都是西医所棘手的现代难治疾病,诸如病毒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性代谢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

现代难治病的共同特点大多病因不明,而又往往涉及多个脏器,这些都给以病因治疗为主的内科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外科带来很大的难度。

而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和无穷潜力的中药、针灸恰恰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中医药在癌症和艾滋病治疗中崭露头角,就是最好的例证。

No.2

以单纯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作为突破口

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疾病谱随之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已占我国居民总死亡数80%以上,慢性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中医学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已形成了防治慢性病的优势。

中医学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内外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演变,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

如感冒、胃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肾炎、慢性肠炎、慢性咽炎、溃疡性结肠炎、神经官能症等,尽管有时在诊断上离不开一些西医的参与,但更多的是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每每取得较好疗效,尤其是治疗一些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慢性疼痛、慢性炎症多有较好疗效。以上这类病种应为中医药工作者的主选病种。

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理论与实践皆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费用相对低廉,特别是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能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利于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等进行综合治疗与康复治疗,故大力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的适宜技术和方法,对控制以上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No.3

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作为突破口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不仅是诊断上的结合,更主要的是治疗上的结合。治疗上不是整个疗程都用中药、西药的结合,而是择期、择程、择症的结合。

如尿毒症、脑血栓、脑出血的治疗上,中西医都比较棘手,以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疗效相差无几,都欠理想。如果采用中西结合,疗效比单纯用中药或单纯用西药都为明显。

又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西医以控制缓解症状为优,近期疗效明显。

而中医虽然在控制与缓解症状方面需一定时间,但远期疗效卓著,能较好地从根本上控制疾病。对于多脏器衰竭的病人,我国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救治,其抢救成功率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点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公认。究其原因,就是中医注重整体多环节调控,故而在这方面能略胜一筹。

在急腹症方面,如急性阑尾炎中的瘀滞型、脓肿型可用中医药治疗。如属成脓型、较轻的毒溃型或妇女妊娠期瘀滞型阑尾炎和小儿、老人阑尾炎,可选择在严密观察和做好手术准备的情况下,应用中医药治疗。

由于中西结合是一种多学科、多方法、多思路、多途径、多层次的结合课题,所以必须在客观的分析、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临床上的最佳结合点,就是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突破口。

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四大主要治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将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大大低于同期国际权威文献报道的30%~50%,年诊疗量突破2000例,临床治疗规模达到全国之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No.4

以保健调理治未病作为突破口

由于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预防保健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情。

中医学对保健的研究与实践,可谓源远流长,不仅创造了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一系列保健方法,而且还积累和开发了大量天然保健品 ,尤其是各级中医院开设的未病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预防体系的建立,以及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治疗都是中医临床优势之一。

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强调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以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治未病倡导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总之,作为中医人,尤其是中医的传承人,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盲目悲观。中医药的优势正是西医药的缺陷,我们应当扬这个长,因为这就是中医药发展的突破口。

而西医药的优势,正是中医学科的缺陷,我们应当避这个短。避短之法就是借鉴现代医药的优势发展中医药。这也许是中医人在知己知彼的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多年来,

我们用毫针治疗急症的范围越来越广,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种上百种。

一、进针“三快一慢”法

三快是指进针快,得气快,出针快;

一慢是指捻转要缓慢进行。

进针快:一般采用拇、食指夹持住针身下端,中指尖抵住穴位,当拇、食指用力下压,找准穴位,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用单手或双手配合,快速下推,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在数秒钟内完成。

得气快:当毫针刺入皮下,针刺到位,出现酸、胀、麻、痛等针感,需要时提插捻转或向下推进,采用虚实补泻手法,达到一定针感,可快速出针。

出针快:快速出针。

一慢:捻转时要求相对缓慢,根据证的虚实寒热,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捻转一般要求缓慢进行。

三快一慢法是根据单穴治疗急症的特点和需要——急症急治,短平快所设。

一般急症发病快,治疗快,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每个环节,都应突出快的特点。

二、增强气感的方法

单穴治疗急症的毫针针刺中,

加强针感的手法,

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因此如何加强针感的方法,

就显得尤其重要。

01

调气法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因其具有调气的作用,“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以上论述了气在针刺中的重要意义。针感的效果,除了决定于医者的功底、操作技巧的熟练程度外,还要重视针刺时要加意念,意到气到,气至病所,使针尖指向患处,用捻转控制方向,便可大大增强气感的效果。

02

对应取穴针刺法

临床实践可知,如果一侧肢体风寒疼痛,在同侧取穴针感差;如果在健侧肢体取穴,即刻扭转乾坤,针感增强,症状即刻消失,效果截然不同。所以针刺时,为了增强气感,坚持对应取穴,病在左治右,病在右治左,病在上治下,病在下治上。

03

捻转时间加长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针刺捻转时间短,针感差或不显著,如果捻转时间加长,则气感显著增强。如一侧面瘫疼痛麻木,针同侧外关穴,得气后捻转,捻转1分钟,患侧面部变化不明显,捻转增加到2分钟,患处面部稍有温热感,增加到3分钟,面部温热感增强,疼痛麻木减轻或缓解。所以针刺短时间内针感差时,要坚持捻转时间加长,以提高治疗效果。

04

快速提插法

快速提插法,是指针刺一定的深度后,采取上下、进退的运针方法。一般说来,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刺激量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刺激量就小。单穴治疗急症,要求气感强,见效快。快速提插法,即要求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刺激量大。

临床实践发现,采用快速提插法,没有气感,可在数秒钟出现气感,有了气感,可大大增强,临床效果大大提高。

如一男患者,左手臂麻木,有冷凉感,针刺右侧外关穴,进针一定深度后,没有气感,而用快速提插法,2~3秒即产生气感,用补法捻转约1分钟,左前臂产生热感,冷凉感即刻消失,仍有麻木感,又用快速提插法,麻木感随即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1小时,用快速提插法4次,前臂麻木感逐渐消失。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常常遇到捻转时间加长,针感仍不显著,用快速提插法,针感显著增强,症状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

如一女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右侧上肢前臂麻木,针刺左侧外关穴,用补法捻转,捻转2分钟,麻木未变化,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法,针感明显增强,麻木数秒钟内即感减轻。在捻转中,不断加用快速提插法,症状消失较快。

快速提插法和捻转法,

在临床上,

可单独使用,

也可合并使用,

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应用,

可增强气感,

提高临床效果。

快速提插法,可适用于顽固性疾病,如半身不遂、产后风湿疼痛等针感不明显的疾病。

快速提插刺激量大,激发经络之气,促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脏腑、肢体功能作用大。

三、针刺补泻操作特点

单穴治疗急症的针刺补泻操作,要适应急症,《备急千金要方》明确指出:“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由此可知,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关键环节,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单穴治疗急症的治疗原则。

单穴治疗急症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01

捻转补泻法

即下针后,拇食指向前向后来回捻转操作的方法,为捻转法。拇食指向前捻转角度大,力量重,为补法,应产生热感;拇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力量重,为泻法,应产生凉感。

02

提插补泻法

以插为主,向里进针,扶持正气,由浅层向深层进针为插;由深层向浅层退针为提,反复上下提插,操作的行针方法,为提插法。针后得气,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03

平补平泻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其操作方法为平补平泻法。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四、针刺补泻手法的应用要点

01

突出法随证变

针刺补泻手法,不论补法、泻法,先由证而定,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如果辨证不准确,虚实不明,无论用补法或泻法,均无针对性,直接影响疗效的提高。辨证准确无误,为定补泻手法奠定基础。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侧耳后疼痛不已,夜间增重,不能入眠,辨证为实证,取健侧后溪穴,用泻法捻转,捻转约1分钟,耳后疼痛即刻缓解,晚上入睡安详,面瘫症状有所减轻。

02

动态观察

在针刺中或留针期间,要注意动态观察,如果出现针刺效果不理想,症状不减,应随时变化针刺手法,如以前用补法,改为泻法,常常立竿见影,症状即刻消失。如一头晕患者,按补法捻转1~2分钟,头晕仍不减,改为泻法,约1分钟,头晕即刻消失。

03

补泻手法时间灵活掌握

一般针刺治疗中,初期实证居多,多用泻法;中期多为虚实夹杂证,多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多用补法。但究竟泻法用多长时间,补法用多长时间,平补平泻用多长时间,查阅文献,未见规定。实践认为以证变定时间。数秒钟、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等,如果“证”变,补泻时间就应改变。

如一男患者,感冒、头痛畏寒、汗出、鼻塞、流涕、咽痛,为虚证感冒。针刺外关穴,用补法捻转,约1分钟,全身有发热感,头部欲出汗,头痛、畏寒即刻缓解;转用泻法捻转,约30秒,咽痛消失,鼻塞、流涕随之减轻;转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30秒,鼻腔畅通,未再流涕,前后2~3分钟,感冒诸症消失,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随着症状的改善或消失,手法应及时转换,故收效显著。进一步说明,补泻手法的时间长短,应随着治疗中证的变化而随时改变。

一朱姓男患者,突起腰痛,连及下肢,足不能行,且疼痛难忍。查患部无红肿热痛之象,而身有畏寒怯冷之感,口不渴,二便如常,舌质略红,苔白厚满布,脉象弦滑。辨证为寒湿痹,投以五积散改为汤剂予服。

不料连进五剂,痛势更剧,彻夜呼喊哭闹。

复久按其脉,左关弦滑独见,且带数象,应主肝热痰浊。细察其舌象,舌体瘦小,舌质边尖红绛,亦主里热;舌苔虽白厚满布,但颗粒粗大如豆渣,多主实热湿浊;皆为湿遏热伏之象,因而舍证从脉从舌,按湿热痹痛论治,改进当归拈痛汤。一剂知,二剂痛大减。连进12剂,诸症消失,健步出院。

糖尿病多有肾阴虚者,而熟地甘微温,归肾经,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之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肾阴虚者颇为适宜。

笔者在运用黄芪、人参、熟地治疗糖尿病时发现,随着黄芪、人参剂量的改变,糖尿病症状有改善,而尿酮体水平无特异性变化,当同时加大熟地剂量时,尿酮体水平却有了显著变化。

鉴于此,笔者以黄芪25g、人参10g、熟地75g为方治疗糖尿病酮症,在改善症状的同时,降低或消除酮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据临床对17例糖尿病酮血症或酮症酸中毒(血酮均≥2mmol/L)患者的治疗观察,尿酮体均获转阴。

曾治一23岁女性患者,患糖尿病已3年,形体消瘦,口渴喜饮,腰酸乏力,食欲不减,尿量尚可,体重从62kg降至51kg,舌红,脉细弱。空腹血糖11.6mmol/L,尿糖(++),尿酮体(+),血酮2.2mmol/L。

证属气阴两虚,治以养阴益气,方用黄芪25g、人参10g、熟地75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多饮水,以利酮体排出。4天后测尿酮体(-)。再服6剂,症状均有所改善。追访3月,尿酮体均为阴性。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对称性、多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压痛、晨僵、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变形、畸形。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遗传、免疫、内分泌、感染等因素有关。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生与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侵袭、寒湿、瘀血等有关。

脾肾亏虚为根本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骨为肾之合。《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说明体内肾精充盈,则骨骼发育坚实、形体健壮。肾中之精为骨骼生长发育代谢的重要物质基础。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云“痹病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肾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病因。肾虚则骨髓失充,骨节不利,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犯肢体经脉,脉络痹阻不通而疼痛。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气虚,健运失职,则肾失后天失养;肾虚日久,则脾阳失于温煦。

从“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和西医解剖生理功能看,肾上腺皮质和垂体、下丘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现代研究发现脾肾与人体免疫系统是密切相关的;还有专家研究发现肾阳虚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轴等生理机能不同环节、不同程度功能紊乱,同时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可以得出结论,脾肾亏虚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根本病机。寒湿、瘀血为主要病理产物素体阳虚,脾阳不足,健运失司,湿邪内生,又外受风寒湿邪,内外合邪困于脾,更使肢体经络黏滞之湿邪久羁不去。类风湿病程长,“久病入络”“久病多瘀”,风寒湿邪壅滞日久,血脉运行不畅,或久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脉瘀滞,形成瘀血。

临证可见面色紫暗或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等瘀血征象。寒湿稽留,气机不利,血行涩滞,寒湿瘀阻,互为因果,循环往复,使本病绵缠不愈。

补虚泻实是治法

类风湿关节炎脾肾亏虚为本,寒湿、瘀血为主要病理产物,虚实夹杂,故治疗上以补虚泻实原则为指导,补肾健脾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

笔者自拟蚂蚁通痹丸,以蚂蚁为君药,既可补肾健脾,又可钻透驱邪。临床应用发现蚂蚁有类激素样作用,对人体免疫调节具有双向作用。臣佐使以白术、红参、透骨草、桂枝、制附子、薏苡仁等,既可加强蚂蚁补肾健脾之效,又可温阳散寒通络,祛除血脉之寒湿,疏通脉中之瘀滞。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祛湿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验案

陈某,女,50岁,2017年4月3日初诊。主诉:双手关节肿痛4月余,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2016年12月初受寒后出现双手指出现疼痛肿胀,晨起僵硬,当地医院给予艾灸和局部封闭后好转。2017年2月手关节肿痛加重,故来就诊。

现症见:双下肢活动不利,全身关节疼痛,遇寒加重,腰困,纳呆,眠差不易入睡,舌暗红苔白,脉细涩。查体:双手中指肿痛压痛,屈伸受限,双肩关节压痛。既往史:2015年2月行胆囊切除术。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160IU/ML。

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脾肾两虚、寒湿瘀阻型)。

治法:补肾健脾,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治疗给予蚂蚁通痹丸,每日3次,每次3丸。

2017年9月6日二诊:关节肿痛减轻,下肢仍活动不利,舌暗红苔白,脉细涩。继服蚂蚁通痹丸,每日3次,每次3丸。

2017年11月20日三诊:关节肿痛基本消失,下肢基本可以正常活动,舌暗红苔白,脉细。辅助检查:血沉:30 mm/h,类风湿因子:90.2 IU/ML,继服蚂蚁通痹丸,每日3次,每次3丸。

2018年12月随访,患者病情稳定,全身无不适。

类风湿关节炎为慢性进展性关节损害性疾病,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补肾健脾,强调治病求本,灵活辨证,运用蚂蚁丸系列制剂治疗此病,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减轻了单纯用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