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燥热之邪耗损人体津液,按摩这些穴位来养生

文 / 两性生殖健康说
2020-10-11 10:41
秋意渐浓,很多人出现口鼻干燥、嘴唇脱皮等现象,这都是秋季燥热之邪耗损人体津液所致。对抗秋燥的方法很多,除了注意饮食起居外,不妨试试简单的按摩。家庭医生在线编辑采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曾红文教授,她指出针灸、拔罐、按摩等中医疗法可通过穴位、经络的传导来治疗疾病,帮助人体疏通经络、祛除燥邪,尤其是按摩疗法,是最为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秋燥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了解到,“燥”是秋季的主气,燥邪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常见的秋燥症状有口干舌燥、干咳少痰、鼻子干痒、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皱裂以及情绪烦躁等。因此,防秋燥是秋季养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这些穴位轻松缓解秋燥

曾红文教授表示,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便秘等。下面,专家将根据这些疾病分别为我们介绍对应的穴位。

1 鼻炎、感冒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燥邪一旦侵犯肺部,鼻子则首当其冲,因此鼻炎较为高发。加之秋季早晚温差大,夜晚凉意较重,不慎受凉容易引起伤风感冒,专家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肺气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所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曾红文教授表示,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此外,从两眉中间的印堂穴起,往上经上星穴、通天穴至头顶的百会穴,按顺序按揉都能配合治疗鼻部病症,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

2 咽喉炎

咽喉是肺部的重要通道,邪气犯肺咽喉也受影响,也就出现咽喉干痛、干痒、干咳等现象。专家指出,由于咽喉有脾经、肝经、肾经三条阴经通过,因此阴虚火旺者是咽喉炎的高发人群。

曾红文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合谷穴、照海穴以及太溪穴都是主治咽喉的重要穴位。合谷穴便是平时常说的双手的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3 皮肤干燥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受秋燥的影响,皮肤出现干燥,甚至皲裂。平时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净,及时涂抹润肤霜。搭配养阴润燥的食疗如蜂蜜水,对滋润皮肤也有帮助。

曾红文教授指出,专门针对皮肤干燥的保健穴位虽然较少,但干痒的皮肤病多乃风邪引起,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理,常按摩手部的外关穴、曲池穴或足部的足三里、血海穴等位置,使经络气血通畅,风邪自灭,能大大改善皮肤的干痒问题。

4

便秘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容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还可能诱发痔疮。

曾红文教授特别提到,位于肚脐旁两寸、左右各一的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效果显著,此穴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此外,合谷穴、足三里、太溪穴等,对于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具有良好功效。

以指代针按揉穴位 简单有效

针灸、拔罐虽能帮助人体缓解不适,但是针、罐等器具的操作专业性强,且对穴位的精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合人们在家自行操作。

曾红文教授建议,平时在家可采取以指代针的方法,即用指腹先后点、按、揉三种手法按摩穴位。按揉时需注意力度柔和、均匀,每个穴位可缓慢地各按10次再换其他穴位,坚持早晚按摩有助促进气血循环。

若病情较为严重,可前往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对症处理,进行针灸、拔罐的局部治疗,配合滋阴润燥的中药进行调理。专家建议,针灸、拔罐调理身体不可操之过急,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每周宜做2-3次。通过内调外养、综合调理,使人体恢复至舒适状态。

专家简介

曾红文,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医师,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二十多年。担任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会员,在国家级《中国针灸》、《中国临床康复》及省级《上海针灸杂志》等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擅长运用电针、火针、温针、腹针、浮针、蜂针、针刀、穴位埋线、刺络放血、闪走罐等中华特种疗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如:面瘫、面肌抽搐、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肩胛背痛、痛风等多种痛症;月经不调、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肠胃病、眩晕、耳鸣、失眠、头痛等功能紊乱性疾病;以及过敏性鼻炎、重症肌无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疑难杂病。

擅长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如运用火针点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症及久病顽疾;运用各类针灸方法结合中药调治,在疏通经络的同时,注重扶阳固本,整体调理,既可提高疗效又能提升元气。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疗效显著、颇具特色的针药三步法及四联一体法。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