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胃经腧穴 足三里
足三里
【别名】 三里、下陵、鬼邪、下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特点】 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
【来源】 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足,指人及动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足蹠、趾三部组成,在人俗称为脚。三,数名。里,邑、居,集会通达之意。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外膝眼的距离长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灵枢·本输》:“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杨上善曰:“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为一里也。”《灵枢·刺节真邪》:“刺天容者无过一里。”杨上善亦曰:“一里,一寸也。”又与手阳明之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
【释义】 《内经》:“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提要】 《内经·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观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