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布:新冠肺炎针灸干预方案(第二版),快收藏
于3月1日,我们的中国针灸学会官网发布了针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恢复期患者、居家隔离人员的针灸干预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
简要的说明了中医学在我国抗疫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针灸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炎、抗感染的作用,在传染病的防治中起到了较好作用。
我国古典医籍有针灸防疫治病的相关记载。如: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阐述:“艾叶……。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均载明针灸可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针灸干预的方法
(一)医学观察期(疑似病例)的针灸干预
目标:激发人体的正气与肺脾脏器功能,溃散分离和去除疫邪,使脏器御邪能力增强。
主穴:(1)风门、肺俞、脾俞;(2)合谷、曲池、尺泽、
鱼际;(3)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每组穴位可选择1-2穴使用。配穴:兼发热、咽干、干咳,配大椎、天突、孔最;兼呕恶、便溏、舌胖苔腻、脉濡,配中脘、天枢、丰隆;兼疲乏无力、食欲不振,配中脘、脐周四穴(脐中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脾俞;兼流清涕、肩背痠楚、舌淡苔白、脉缓,配天柱、风门、大椎。
(二)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的针灸干预
目标:鼓动肺脾正气,保护脏器减少损伤,驱除疫邪,培土生金,截断病势,舒缓情绪,增强战胜病邪信心。
主穴:
(1)合谷、太冲、天突、尺泽、孔最、足三里、三阴交;
(2)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
(3)中府、膻中、气海、关元、中脘;轻型、普通型每次在(1)、(2)组主穴中各选2-3穴;重型患者在(3)组主穴中选2-3穴。配穴:发热不退加大椎、曲池;或十宣、耳尖放血;胸闷气短加内关、列缺;或巨阙、期门、照海;咳嗽咯痰加列缺、丰隆、定喘;腹泻便溏加天枢、上巨虚;兼咳吐黄痰、粘痰、便秘,加天突、支沟、天枢、丰隆;兼低热或身热不扬,或未热,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加肺俞、天枢、腹结、内关。
(三)恢复期的针灸干预
目的:清除余毒,恢复元气,促进脏器修复,恢复肺脾功能。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
1.肺脾气虚:症见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胸闷、气短等肺系症状明显者,配膻中、肺俞、中府;纳呆、腹泻等脾胃症状明显者,配上脘、阴陵泉。
2.气阴两虚:症见乏力,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乏力、气短明显者,配膻中、神阙;口干、口渴明显者,配太溪、阳池;心悸明显者,配心俞、厥阴俞;汗多者,配合谷、复溜、足三里;失眠者,配神门、印堂、安眠、涌泉。
3.肺脾不足、痰瘀阻络:症见胸闷、气短懒言、疲乏无力、动则汗出、咳嗽有痰、咳痰不利、肌肤加错、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等,配肺俞、脾俞、心俞、膈俞、肾俞、中府、膻中;咳痰不利配丰隆、定喘。
刺灸方法:根据实施的环境和管理要求,酌情选择。以上各期,建议根据病情宜针则针,宜灸则灸,或针灸合用,或配合穴位贴敷、耳针、穴位注射、刮痧、小儿推拿、穴位按摩等。针刺平补平泻,每穴留针20~30分钟;艾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治疗一次。具体操作请参照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以及临床经验实施。
艾灸疗法:自灸足三里、内关、合谷、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每穴灸10分钟左右。
敷贴疗法:用灸热贴或代温灸膏等敷贴足三里、内关、气海、关元、肺俞、风门、脾俞、大椎等穴。
经穴推拿:采用点法、揉法、按法,或揉按、拍打、叩击上肢肺经、心经及膝以下脾经、胃经穴位。每次操作15-20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传统功法: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选择适当的传统功法,如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左右。
情志疏导:注意调节情志,可配合耳穴、艾灸、推拿、药膳、药茶、药浴、音乐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帮助睡眠。
足浴熏洗:可精选中药如疏风清热祛邪的中药如荆芥、艾叶、薄荷、鱼腥草、大青叶、佩兰、石菖蒲、辣蓼草、郁金、丁香各15g,冰片3g,将中药熬成药汁倒入足浴盆中,加适量温水,待水温38~45℃左右,泡足3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