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的辨证论治,学针灸要重点学习的辨证论治要点
古法针灸的辨证论治,学针灸要重点学习的辨证论治要点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治疗学总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在中医诊啥疾病中的综合反映,中医各科均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诊治疾病。
针灸疗法属中医外治法范涛,经络学说和愉穴理论直接指导针灸临床,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独特,具有鲜共的理论和实践特色,在临床运用中,呈现出自身的诊治规律。
针灸诊治是在辨证论洽前提下,结合辨病论治和辨经论治。
严格意义上讲,辨证论治涵盖辨病论治和辨经论治,很据针灸学的特点,将三者分别论述,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把握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经论治的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遵循针灸诊治规律,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对于西医学范畴的疾病,同样可以运用辨证、辨病、辨经方法,予以针灸诊治。
辨证论治:
针灸诊治疾病,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维认识疾病,应用针灸手段治疗疾病。
所谓辨证,采用四诊方法诊断疾病,运用辨证思是通过四诊获取患者的病情资料,运用临床辨证方法,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性及标本缓急不同证型,并辨别、判断其证型。
中医学认为,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将疾病辨别为。
同一疾病可能有不同证型,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均有共同的主症,并伴有各自不同的兼症。
针灸临床上,应针对疾病的主症,确定相应的治法,选用一定的喻穴为主穴,再根据兼症的不同适当加减配伍喻穴,并应用适宜的针灸技术以治疗疾病。
针灸辨证论治,同证型的个说到底,是抓住疾病的不同证型的共性特征(即主症)选取主穴,再根据不脏表性特征(即兼症)加减配伍喻穴予以治疗。
辨证论治指导意义普遍,运用范围广泛。
针灸临床实践中,一般以八纲辨证、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为主。
在实际应用上里、寒热、虚实等属性,再根据具体病,先从八纲辨证着手,重点把握疾病的阴阳、情辨明具体证型。
在辨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十四经穴,施以相应的刺灸方法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治疗脏腑病,多选用特定的穴位;治疗经络病,与本经相关的喻穴;治疗证候较为简单的疾病,选用较少的喻穴;治疗证候较为复杂的疾病,选用较多的喻穴;
例如:《灵枢.杂病》载:“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又如,《灵枢.四时气》载:“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盲刺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就八纲证治而言,阳证多用针法,阴证多用灸法;表证宜浅刺,里证多深刺;寒证多用灸法,热证多用针法;虚证宜用补法,实证当用泻法。
在古代医家针灸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现代针灸临床建立了更为完整和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进一步丰富了针灸临床诊治内容
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在针灸临床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有些病证表现为症状单一,或某一症状明显突出,其他证候不明显,难以准确辨证分型。
对于此类病证,可针对实际病情状况予以辨病论治。
所谓辨病,是指根据患者表现出的单一或某一突出的临床症状,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方法,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发生的部位,分析其病性和标本缓急,以做出明确的诊断。
辨病论治,即在辨病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予以治疗。
就针灸临床而言,针对症状单一或某一症状突出的病证,采取依病选穴处方予以治疗,常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对辨证论治而言,针灸临床辨病沦治简捷明了,适用于症状单一或某一症状明显突出的病证,对急性病证、痛证等效果尤佳。
辨病论治是针灸临床重要的诊治思想和方法,为针灸临床所常用。
历代医家均很重视辨病论治,总结出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
如《灵枢.寒热病》载:“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蟒暗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 1 作气荤,一耳日不明,取天墉 ...... ”
《 标幽赋 》 载:“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辨病论治的内容,在治疗上不仅选取十四经穴,而且发现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具有特殊作用,尤其适合用于症状单一或某一症状突出的病证的治疗。
临床上常用阿是穴治疗痛证和局部病证,效果满意。
经外奇穴对某些病证疗效确切,常针对性地用于一些特定病证的治疗。
如 《 玉龙赋 》 载:“二白医痔漏 ......中魁理反胃而即愈...... 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