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一针哭两小时的穴位,却是人体自带的大药!

文 / 禄伟电影讲解
2019-09-05 17:10

膻(音:淡)中穴,有人念「谭」,有人念「善」,这个就领会精神吧,咱们就不做训诂学了。

还是先做释名,这个膻中穴和中脘穴一样,名字特别朴实无华,记住这个名字你就记住这个穴位定位了。脘是胃囊。

膻呢,是胸腔,就是胸腔正中。

这个穴位的穴性呢,一它是心包的募穴,刚才咱们讲这个心的募穴(巨阙),但是这个穴位呢不让大家扎,一方面是基于安全,还有一方面,就算是安全也不到不得已尽量不用。

因为咱们中医有个特点,就是跟以前的专制封建王朝很像,凡是跟心有关、跟君有关的东西,都为尊者讳,就认为君主是不受邪的,后世儒家当道以来中国人是从来不说君父有什么毛病的,君王再昏庸、亲爹再丧偶式育儿,错也怪不到他们头上,怪谁呢?怪君王身边那些小人呐、小妖精啥的。

所以谁要是想造反呀,不能说我是去杀皇上,说我们是去「清君侧」。意思是不是你不好,是你身边儿人不好。那心君身边的人是谁呀?就是这个心包。好的时候心包是心君的有效辅助力量、保护力量,功劳都是心君的,所以说五脏功能的时候,什么主血脉呀、什么主神明呀,都是心的能耐,主明则下安嘛。

但是出毛病的时候呢?想起心包来了,所以心包是代君主之官受邪的。包拯脸够硬了,什么人都敢铡,到皇上这儿,连打都不敢打,打两下龙袍算了。就打打包着你的这个东西得了。

所以治心往往是从心包下手。

那谁是咱心包的募穴呀?

膻中。

所以它可以治几乎所有心的毛病,心包是君主的宫城嘛,你让这块儿松快了,心的病也就缓解了,它也畅快了。像以前那个中里巴人郑先生还是写《人体使用手册》的吴先生我忘了,前些年特火的时候,带动民间养生热潮,推了好多养生功法,什么「敲胆经」,还有一个就是「揉心包经」,就是揉手臂中线那条线。

你别说啊,好多学院派不大看得上人家,那是你没细看,谁讲课写书还没点儿错处呀,不必老盯着人家那点儿露怯的地方看。人家那个其实经常很有道理,咱们讲少阳经、厥阴经是非常深刻的经,这两个功法正好都是在这上头做功。

当然你给老百姓普及的法子也就敲敲打打了,还能教你开方扎针么?那能知道敲胆经、揉心包经已经很不错了。说揉这个心包经能促进心包积液的吸收,就能让这个心宽绰宽绰,改善心脏供血、稳定自身节律。

膻中这个位置也比较好找,在两乳头正中,心肺复苏压的就是这个地方。

膻中这个穴位,相对也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它长在胸骨柄上,咱这个手劲儿呀,我估计不至于一针穿透胸骨柄扎腔子里去。

当然也不排除有那极度手潮的,这都能扎偏了,我估计得是帕金森手才能抖成这样,就是穿过肋叉子活活把这一针膻中扎成心内注射。那确实是太潮了点儿,反正一般人膻中穴应该是安全的。

那继续说膻中的重要穴性啊,它除了是心包募穴,还是八会穴的气会。

刚才咱们讲腑会了,现在讲气会。这个八会穴很重要哈,后头咱们除了脏会不讲,都得说到。你瞧咱们这个任脉,一堆募穴、一堆会穴,都是大穴。

刚才会穴的意义讲了啊,不再重复。

气会呢,就是全身和气有关的病它都管。

那气有什么毛病?无非气不够了、气太多了、气堵了呗,

就气虚呀、气机壅滞这些毛病,膻中全都管。

膻中还有个称号,叫「气海」,沾「海」字儿的穴位、经脉都是厉害角色哈,治症广、双向调节。

像气滞、气机不畅有肺系的、心系的、消化系的、肝胆系的。像咳嗽,气喘属于肺系的;胸闷,胸痛属于心系的;噎膈,呃逆跟肝胆,消化有关系。膻中穴所有的气机不畅都管,当然以心胸部气机不畅为主。为啥?除了穴性,还有近治的意义,人膻中长在胸腔正中了。要不然怎么心肺复苏压这里?

那你想如果心胸部的气机不通畅的话,在内是引发胸闷、心痛,在外呢?就容易引起胸乳的病症。咱们粗略的分一下胸乳的经络意义哈,乳房是胃经所过,乳头是肝经所络。

你看有的女性,经前胸部会有些不适,她说病史的时候往往说得比较笼统,就告诉你胸胀,你要不细问她分不清是乳房胀还是乳头敏感,这是进一步配穴的参考依据了哈。

总之,胸乳的问题,膻中又离得近,这就是近治作用,同时又是气会,特别有用。像产后乳少、乳腺增生、乳腺炎膻中全能管。

我对膻中穴的体会最深的呀,还真不是调气这个方面的事儿。

膻中在情志病方面的作用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黄帝内经》我上午介绍针灸历史沿革的时候讲了,它详于经络、略于腧穴,它净讲经络那条线儿怎么走了,但上头的具体穴位很少提,膻中是难得被提到的穴位。

原文讲「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是君,心君外围、边儿上,是臣使。当然我实话说,内经里提到「膻中」俩字我怀疑也不是讲这个穴位名,它可能就是原始字面意思,就是「胸腔正中这块儿」,原始典籍其实穴位「点」的概念比较弱,其实更倾向「穴区」的感觉。

那这句原文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几个方面来体会。如果你从瑜伽术的角度来理解呢,瑜伽里有七个脉轮,下三轮是海底轮、本我轮、太阳神经丛轮,上三轮是喉轮、眉心轮、顶轮,

那正中间呢,就是心轮。

下三轮和物质世界联结比较密切,这个人身体好不好、有没有钱、有没有性吸引力、有没有行动力跟下三轮关系大,上三轮和精神智能世界、灵性世界联结比较密切,那心轮呢?正好在中间,是沟通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的桥梁,开始要从物质世界升华。

这几个脉轮呢,各自会有一些负性情绪会覆盖它们的能量流动,你比如耻感、恐惧、负疚、自责、自我攻击很容易封锁下三轮的能量流动,所以我特别讨厌给人下道德教条、特别讨厌吓唬人。

比如什么「你九点以前不睡觉就怎么怎么着」、「你吃个冰激凌就怎么怎么着」,个别中医粉儿有这个毛病。当然我临床见过那种长年熬夜班的人能把身体毁成什么样,也见过那种身体很烂仅仅通过9点睡觉这个方法身体逐渐恢复的人。但我就是特别不爱看有些人那个一惊一乍的样子。

人家熬夜那点儿消耗抵不上你吓人的磨损大,固然熬夜是耗人,咱能改善就改善,改善不了你也别吓唬人。宋美龄跟蒋介石一起生活,俩人难得能一起吃顿饭,为啥?宋美龄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人活一百多岁。

影响寿命的因素非常多,这是个系统课题,甚至不同类型的人保养生命的方法重点都不一样,这个暂时不展开说了。就这个人你要想让他身体快速的垮下去,你就吓唬他。你看那肿瘤病人,本来精神头儿挺好的,让大夫一说「你还有半年」,仨月就能吓死,不死也老十年。

跑题了啊,回来说膻中。

膻中的位置其实就是在心轮那个平面上,那封锁心轮能量的是什么情绪呢?悲伤。

心轮主爱、主喜乐。深深悲伤覆盖在心轮上,心轮的能量流动不起来,这个人没有爱的能力、没有发自内心的喜乐。那怎么能让「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呢?你可以扎一针(膻中)。

这个事儿还真有人问过我,说他不敢扎,揉揉行不行?反正我见过那种揉的呀,都卡秃噜皮的那种人,都不如直接扎一针来劲。

像有些人,心轮上覆盖了好多陈年往事、一些悲伤,一针膻中下去,哭一两个小时,把这股悲伤的沉烦就翻腾出来了,情绪可劲儿流淌一阵儿,淌完之后,喜乐就出来了。所谓的喜乐出焉你得把陈年的悲伤勾起来,然后释放出去,这你的心轮才能重新转动起来、才能喜乐呢。

喜乐是心轮的本性,我们的很多治疗的落脚点都是恢复自然的本性,没有比你的身体本身更希望身体健康的了,身体比我们的意识都希望自己健康,相信它,助长它,就好了。那恢复心轮的能量流动我能想到的法子哈,肯定不止是扎针。

我说一个我的小发现。

就是佛教里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咒语,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观音心咒」。我以前以为观音心咒的意思是这六个字是观音法门的咒心,近年我学习瑜伽理论,我发现在瑜伽唱诵里,心轮的吟唱就是这个六字大明咒,原来观音心咒的意思就是它是激活「心轮」能量的咒音。

那在治疗上,同气相求,我不能说念观音心咒跟扎膻中的作用一样,能治乳腺增生啥的,但音声法门这种无形能量的东西,对那种无形的神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情志方面的病,比如不开心、抑郁症,膻中能治,念观音心咒是不是跟它有相通之处?

那这个膻中在艾灸门儿里还真就是治抑郁症的常用穴位。

我认识的有做艾灸的朋友,她不是科班出身,没什么理论基础,但是临床老师会教他们什么病灸什么地方。要尊重这种经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理论指导,不受丝毫理论的干扰,他们靠的就是这个病我取这个穴——管用。所以这个实践也检验了我们的理论。

当然咱们这个课,我是一定要把系统知识给大家建构起来的,经验穴里有医理,所以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为什么同样扎合谷治牙疼,你扎不管用、别人扎管用?为什么腰背委中求,你也去扎委中,就没怎么见效?为什么同样是丰胸,有人扎胃经、有人扎脾经、有人扎膻中呢?

这个穴位我确实很喜欢,但是咱们每期还是都有一些同学,非常谨慎,我很支持这些同学,小心驶得万年船,有的同学在给人扎针的时候很谨慎,总想能不扎就不扎。这个思路其实是对的。咱们中医原本的治疗次第,就是能自己导引不麻烦别人,能外治不针刺,能针刺不汤药。那膻中穴这么好,是不是没事儿咱就扎扎它呢?

我个人是不赞成把针刺当这么儿戏的。你心里不把它当回事儿才会有这种「没事儿扎两下」的轻慢。不要当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哈,回头真有事儿的时候再用那穴位都麻木了。

平时啊,你比较平和的做法,可以用点按呀、揉的方法。

有人以为学针灸不动针就白学了,不至于,这个穴位的意义你学会了,可以点、可以灸、可以扎,很灵活。

比如膻中穴,不敢扎的话教大家个保健的法子,

平时可以用掌根从天突到鸠尾这么揉下来,可以开胸顺气,而且顺道儿把这一溜儿全揉到了。

经常有人揉着揉着打嗝儿、嗳气什么的,把胸膈间存的这点儿郁气就排出来了。

还有人揉这一溜儿,能在胸骨柄上揉出了小鼓包来,这也是一个释放陈年情绪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心脏供血好了,还能影响到颈椎供血。好多现代人颈椎不好,酸疼呀、发紧呀,而且脖子这块儿肉越来越厚,你揉这一溜儿,对治疗颈椎有好处,为什么?

几条机理:一是心脏供血改善了,心脏向颈部的供血也会好,你脖子这块儿为什么越来越厚、酸疼?局部循环不好,炎症因子堆积,垃圾代谢不走,那你局部循环供血好了,是不是有利于这些症状的缓解?二是咱们讲了前后对应的络脉机理,前头这一溜儿对应哪?对应后头的颈椎、胸椎呀。自己揉自己的脖子是很费劲的,揉前胸顺手吧?那膻中就讲到这儿,能扎能灸能揉还能念咒,随和。

膻中穴―――宽胸调气防忧郁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素问·举痛论》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内经灵枢•胀论》

《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寒、炅等外感,还是怒、喜、悲、恐等内伤七情的变化,最先波及的便是人体内的气,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最直接。气机一旦失调,最直接的表现为:气虚常见头昏眼花、少气无力、经常汗出、面色苍白等;气滞常见胸闷、心窝偏左闷痛甚者突刺痛;腹部饱胀不适或胀痛;打膈、嗳气、吃饭没有食欲等;两侧肋部胀满疼痛,痛的位置不固定有走动。出现这些症状后,就预示着大家身体的气机出现失调。

在人体内部有一个重要的器官就是心包。“心包者,膻中也,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在人体里面除了肝、心、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脏器叫心包,这个看似多出来的心包,是用来代君受过,也是代君发令的。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心,是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如果心有邪气侵犯,心包要承担被侵袭的功能。所以心包被称作“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君行令。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君主是深居简出,喜怒不形于色的。那么“形于色”的这个功能,要由谁来承担?就是心包来承担的。

那么膻中穴和心包又是什么关系呢?膻中穴在两乳的正中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穴是人体之气所会聚的地方。膻中穴又是心包的募穴,是心包之气血流注到胸腹部的一个重要部位。因此用膻中穴可以有条畅气机,调理情志的作用。

我在门诊时曾经遇到过一位刘女士,24岁,来的时候呃逆连连,自述是因为和老公吵架,生气以后就出现不停地打嗝,在家里用喝水、憋气等各种方法都不能见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我用一指禅按揉膻中穴100次,接着艾条温和灸20分钟后,打嗝声突然停止,刘女士自述感到胸中豁然开朗,瞬间宽敞很多。刘女士的呃逆,从中医学来看完全是肝气太过,导致气机逆乱所致,因此选用调气的重要穴位膻中穴进行治疗,最终达到宽胸理气,降逆止呃的目的。

膻中穴到底怎么找准呢?在找这个穴位之前,先读准这个膻中穴。“膻中”不应读shanzhong,原因膻字读shan的时候是羊肉味道的含义。那么应该读什么呢?传统的读音是tanzhong,其实这个读音也不准确。过去大家都认为“膻”字和“袒”字近,是袒露的意思。但是“膻”作袒露解释的时候,发音应该是dan。所以,严格来讲膻中应该读作danzhong。膻中穴到底在哪里呢?膻中的字面意思是在袒露胸部找中点。那么是在胸部哪里?取哪里的中点呢?答案是在胸部正中间,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所以这个穴位的简易取法是袒露胸部,男性或尚未哺乳乳房形状无变化之女性,可以乳头为取穴标志,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就是膻中穴。另一种取穴方法是先摸取左右两侧第五胸肋关节,两关节连线的中点即为本穴。找第五胸肋关节的方法是先找到胸骨角,胸骨角和第二、三肋间隙平行,然后向下两个肋间隙就是第四、五肋间隙,沿第五肋骨上缘向胸骨移动就可找到第五胸肋关节。

由于膻中穴所处的位置缘故,所以它还是调治宗气(胸中之大气)的首选穴位,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要穴。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如在《肘后备急方》中“卒死尸厥,灸两乳中间”用于急救,在《千金要方》中“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说明本穴有宽胸理气,降气平喘,止疼痛的功能。本人曾遇到一晨练的老年妇女,突发胸闷心慌,气短,面色苍白,脉结代。我让老人坐在公园石椅上,代她按揉膻中穴,同时嘱咐周围其他的人给老人服下随身备用的复方丹参滴丸,十分钟以后这位老年妇女症状很快得以缓解。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这位老人有多年的冠心病病史,这次在晨练的时候突然发病,按揉膻中穴起到了宽胸理气,帮助缓解症状的效果。

曾经在门诊遇到一例女性患者,因为和邻里纠纷,吵架之后感觉两胸胁胀满疼痛,甚至连深吸气都不能自如。考虑到这位患者也是由于气机不畅,肝失条达引起的,所以选取针刺膻中和内关、太冲穴,经过治疗三次,疼痛症状消失。

很多人对生气都有切身的体会,有句话叫做“气的肺都要炸了”,形容得非常好。非常生气时确实有种胸部憋闷、呼吸困难的感觉,从中医的角度讲,这属于气的问题。人生气的时候,气的运行就被阻隔,就会郁闷在胸腔中,就会产生那种胸部闷胀、喘不过气的感觉。所以我们平常生气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捶打胸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捶胸顿足时所捶打的地方,就是膻中穴。捶打膻中穴,确实能够缓解郁闷、痛苦所造成的心胸憋闷的感觉,因为它可以调节气的运行、通畅气机,使心胸中被阻塞的气能够顺畅流通起来。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膻中穴位置临近心脏,如果暴力捶打,不仅不能缓解胸闷症状,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不适感,所以刺激膻中穴时力量要适度。

另外,即使在古老的道家养生经验看来,膻中穴也是一个不可不知的重要部位,因为道家养生的理论认为在两乳之间、胸部正中,还有一个“中丹田”,多刺激它,对我们的健康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问这个“中丹田”到底是什么,它就是我在这里讲的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