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练指和进针,针灸的基本功夫
“新九针”临床经验传承班
线上线下学习, 系统, 全面, 实用有不少针灸工作者认为针灸治疗是一种物理刺激疗法。
是由于针刺神经,引起该部或内脏或器官的机能发生调整作用而治愈疾病的;但从事实上证明,并不完全这样。我从三十年临床经验中体会到,这种说法只是发生治效的一种理由,而不属于治效的全部主因。
我认为古今中外一切治疗,可以分为精神治疗、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三种。
古代的祝由、符咒神方,现代的催眠、灵子,甚至心理移转等等,都是属于精神治疗范围的。药物治疗,如内服、外用、注射等等。
器械治疗,如按摩、针灸、光、电等等物理治疗。
这三大类治疗法,在此不拟详述。我所要讨论的是三大类治效的主体是什么?
精神治疗主要是以术者的精神为主体,辅以受治者的心理移转,而呈现“不可思议”的效果。药物治疗以药物的性能作用为主体。
物理治疗的主体,虽为器械和光热等等,但与心理信仰,精神贯注也有关系。
我的立论并非从有科学设备的实验室得出,而是以事实和经验为出发点的,完全根据经验所得,潜观默察,以效果作分析。而认为疾病的感染与造成,痛苦的解除,健康的恢复,虽与环境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由于精神心理。我从先父乃盈公的庭训,和自己的临床经验中,潜心体味,认为针效的主体有三大要点,第一是精神的感应,第二是心理的专注,第三是物理的刺激。三者配合,奇功立显。
上节所说,任何治疗最好伴以精神贯注,也就是说要精神充足,意志坚决,有克服疾病的信心,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因为人在被疾病所困扰时,心中每多惴惴不安,精神也必然为之不振。如果医家能故意作有利于病人的病理分析,强调症状并不严重,使病人能减轻精神上的负担,提高治愈的信心,在治效上必有相当的助力。如果病情确已严重,而医者又对其直言不讳,甚且加重其词,希图效则居功,败则诿责,那就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使病情更趋于恶化。假使病人是个神经过敏的人,那就更为不利。凡此种种,都是值得我们深深考虑的。
我所以提倡最好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就是要使病者的精神,从疾病的魔掌中解放出来。不使病人的思想,终日沉没在疾病的烦恼忧闷中,务必给予一些希望,来振奋他的精神。再配合恰当的治疗,效果必能超出寻常治疗之上。同时此种精神鼓舞,在针术上更能利用术者的精神,藉针丝作桥梁,来援助病人的抗力,而加强他抗病的作用。
可能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为毫无科学根据,但我则笃信此说已数十年,在临床上确有此种作用含蕴在针术之中,不过无法在科学实验上表现出来。好比练内功的人,在静坐中能起任督两脉的循环贯注(道家名为小周天),或八脉贯注(名大周天),这种现象只有坐者自知,而无法在测验机上表现出来。如果因为不能在测验机上显示,或化学检验、光学检验上显示出来,就认为不合科学而予以不信任,则未免武断。天下事物不能知其究竟的很多,不应由于现在不知其究竟,就否认它的存在。
精神即气。古人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即指培养精神。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但在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的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气,针效果然大增。所以在1935年从日本归来办针灸讲习所时,在课程中加入了练气练针一课。
1938年于成都继续办针灸讲习班时,有一位学员黄某,广东人,精于剑术。他也认为人身有电。他用手掌替人按摩,手掌距离被按者的皮肤寸许,被按的人觉有一股热气直入肌肉中,有舒适感,手掌移动,热也随之移动。他说风寒小疾,略按即愈。他来我处学习经络学说,以便结合按摩,利用人体生物电为人治病。一天夜间,他在黑暗的小屋中静坐,两手各握钢制的短剑一柄,剑锋相对,开始时,两锋相对距离2~3寸,有白光一缕,象微弱的萤光,蠕蠕然相接,剑锋相距渐远,光则渐长,约距尺许。由此可证明先父所谕并非虚语。可惜黄君不久即因事他往,天涯海角,无处访问,至今怅然!
总之,人身有电可以无疑。本节所说的练气,即为使人身电力集中于指部,利用此电力以加强针刺的疗效。古人所讲人身之气,如中气、宗气、元气、五脏六腑之气,所指多端。人体生物电也一定是气的范畴。古人所谓浩然之气可能指此。即所谓精神,亦可能属于人体生物电的一种表现。我们要想提高针术的治效,实有练气的必要。
上节所述是说学习针灸时练气的必要,在科学上似不合逻辑,不过历代遗教如此,事实上也是如此。
气是什么?一是组织的机能,一是人体生物电和组织机能是有规律性的,是要受人体生物电支配的。修道家和养生家所为的修炼,可能就是为了控制和利用人体生物电。人体生物电的性能,可以用野马和尘埃来形容,它如野马之难于控制,如尘埃之充满太空而难于集中。我们如欲利用它,首先必须予以集中和控制,而后才可以随心收放,才能使之逐渐就范,为我所用。
所谓最大的控制力,就是集中思想,集中力量。古书所说“心无旁骛,神无营于众物。”将注意力放置于一定的部位,人体生物电自然会集中到所注意的处所。但在初学时,不易达此境界,务必息心静守,有如河畔垂钓神注于钩的情状。如无恒心,可能如鱼之已入掌握,仍会脱手而逝的。所以必须要有恒心地加以练习。
修道家和养生家,练气的方法似有多种,大都能达到却病延年、强身健体的阶段。至于能利用人体生物电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事迹,则少有所闻。这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针灸家练气的目的,是求治病速愈,没有过高的奢望。
所以对于练气方面,绝不如修道家之有严谨的规律。我所谓练气的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就是:
①不拘形式的练气法:或坐,或立,或卧都行,只须躯干端正,四肢可以随意放置。最重要的是思想与注意力要集中到脐下约三寸的部位(道家名为丹田),顺着腹部呼吸,自然地将腹肌随着呼气时鼓出,吸气时收进;一呼一吸,一鼓一收,愈微缓愈易进步。但不得注意呼吸,而要注意腹部的鼓收。历时五分钟到二十分钟都可以,只要有空闲时间,即可练习。日积月累,继续不断,人体生物电自然会渐渐集中,愈集愈多,其力自强。
②伴有形式的练气法:正坐垂足,闭目合口,舌抵上腭,此外与上述相同,成效也和上述一样。
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上节已经说过。不过他们练气的方式各有宗派,不像我所说的“不拘形式”那么随便。一般拜师修道以后,必须经过相当的考验和很多的磨折,一有忽视,就有可能被摒诸门外,使你感到学道入门之不易,须抱坚强学习的决心,苦心勤练,所以成就也能十得其九。如此故高其说、择人而授的作法,固然显示着神秘与自私,但为提高学者珍视学习的程度,倒是值得赞许的。不过我以为医道是有利于大众的,不应有自私,更不应故示神秘,所以决定予以公开。虽然知道公开之后,违反了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定律,使学者可能不珍视、不肯勤学苦练而收不到效果。但是知而不为,等于故步自封,热望学者不要忽视这看似极易,而实际艰巨的练习方法。
练气有助于推动病人的抗病力,练指力也有三点作用:
所以练气和练指力有着同样的重要。
以前有点穴术,完全凭他平素练习的指力,能在不知不觉间,在别人要穴上轻轻地按上一按,即能使人受伤,甚至死亡。我对此事虽未亲历,不敢认为必有,但可以同乡王晋升君的指力来证明。王君长我三十岁,他幼年时曾练技击,精指腕功力,能将砖瓦叠高三尺,以指在顶面的砖片上一点,顶面上的一砖依然完好,下面的全部碎如刀劈。时在清朝末年,地方办团练,请王任技击教师,王曾当众表演,那时我正在家乡小学读书,曾亲眼目睹,印象极深。现在想来可能也是指力与人体生物电合一的效果,点穴术当亦不外此理。
练习指力的方式种种不一,先父传授的是钻陈账,神针黄石屏传授的是钻泥墙。
所谓钻陈账,就是取商家废弃无用的陈旧账册,厚有寸许,用针在簿面上钻捻,以能洞穿为度,法极简单,往返钻捻半年以上便可应诊。
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魏廷兰与我神交多年。他的弟子叶心青在重庆,曾一针治愈某人的胃病,名噪一时。1938年,我在成都,以患背脊痛请叶君来针,欣悉其师即为魏廷兰君。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巨,成效也很巨大。
我练指的方法,有三阶段:
①1935年前,用木版旧书约半寸厚左右,悬于壁间,高与肩齐,站着用针在书上刺捻;②1935年秋,办针灸讲习所,制可以上下移动的书架,用粗纸绷在木框上,由2、3页逐渐增加至40~50页,或坐或立,在粗纸上用针刺捻;
③1937年秋后,在成都时到处传授针术,用变通办法,以粗草纸折至3寸见方,约50页,束作一捆置袋中,可以随时随地取出练习。
第①、②法,练习时相当费力,进步慢而工夫持久。
第③法,力专在指上,练习不费力,进步快而退步亦快。
此三法虽然全是用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捻持针柄,钻捻纸上,但是钻捻时要注意:精神要注意集中于针尖上。
捻转时,手指不可用力,只须略用少许向内推进之力。
捻转为回旋式,非旋转式。
进针时要捻转而进,不能直刺进针。
进针要缓,不许针身弯曲。
退针要速,也要旋捻而出,不能拔出。
旋捻进针,腕部必须悬空,方能练出指力。
练习指力,必须依上列七点练习。必须用手工制的粗草纸,不可用机制纸。每日至少练习一二次,每次最少捻转刺入30~50孔。透过20页纸以上时,每刺20~30孔即可。
练习指力主要是前两点。为了求得针到神到,必须特别用心。
1.定穴
进针前,检查病情,确定病名,定出应针应灸的穴位,和进针的先后,必须作到沉着细心,不要因为初学而取舍无定,影响治效。在定穴时,要注意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有无受针的经验等,来作为定穴多少和部位的参考。根据先父乃盈公的指示和我数十年临床观察所得,将定穴时应注意的几点写在后面,是否合乎科学,尚待大家共同研究。
甲、对久病者取穴宜少,部位多取病灶所在的穴位,主用直接刺激。对初发病者取穴较多,部位多取四肢穴位,主用诱导刺激。
乙、对体弱患者取穴宜少,部位以病灶所在为主。对体质稍强的患者取穴宜多,部位以四肢穴位为主,病灶部次之。
丙、对男性患者取穴可较女性多些,对老年患者较儿童取穴多些。
丁、对屡经针治的患者取穴可多些,初次针治的则以少为要。
针刺是刺激疗法。为适合病情的需要,刺激必分强弱(即补法泻法)。针治时虽然可以指力分出强弱,但是针体与肌肉神经等摩擦面积的大小,却不能以指力分,必须以针的粗细来分。粗针摩擦面积大,刺激力强,反射力也强,制止力更强;细针摩擦面积小,刺激力弱,所得的反应,当然不及粗针,但给与肌肉神经的损伤力也弱。利弊是成为正比的。日本人利用机械技巧,所制的针丝相当微细,约为33~34号丝,甚至36号,进针几不能依恃指力,而须藉针管扣打进针,虽可减轻进针的痛感,但是进针后的反射和感应也极微弱,所得的效果当然不大。因此他们治急性病等症,多用灸法。所以日本的灸术,反驾于针术之上。
我国古时手工制针很粗,约当22~23号左右,且呈锥形,越上越粗,破坏人体组织也大,进针不但很痛,而出针后留有伤痕。所以《内经》有一针为一痛之说,就是针孔微肿如生小疮的意思。针的效果虽好,但如手术不慎,也可造成残废或伤亡,所以有不少禁针的穴位。
现代使用的针是26号、28号、30号,比旧时的针细而匀,有其效而无其弊,比日本人的针粗,收效大而害极微。日本人为了避免古时粗针的害处,将针丝尽量制细,未免矫枉过正,反使针效退化了。
患者体格强壮的,宜用26号粗针。妇女儿童、体弱、神经衰弱、贫血较重,或是初次受针的,宜用30号细针。
普通则使用28号针。
针身有无锈蚀斑痕,是否光洁滑利,针尖是否尖锐适合,在用针前,必须加以检视。对于针的长短也应注意,过长过短都会影响治效。针体的长度以较刺人的深度长出五分为宜。
针灸时,患者的姿式应随取穴的部位而定,因为:
甲、进针时,针体刺入肌肤,虽然痛感细微,可是由于人体的自然反射机能,难免作回避的掣动,姿位不正,容易使针体弯曲。
乙、运气补泻、经络的感传,有如电掣,有如重压,酸重疼麻,感应不一,如姿式不适,容易移动,易致针体弯曲或断折,而且影响针的感传疗效。
丙、取穴必须准确,才能发挥针效。所以针时的姿式,要求既便于医生能依恃指力、腕力运用手法,又必须使患者舒适,可以耐久不会移动。
基此三点,所以针刺时,病人的受针姿式,必须注意。
针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姿式,虽然在针灸书的取穴条下都有规定,但是也可以根据病人的体力来采用。病人体力如未十分衰弱时,可以依照规定的姿势针灸。如已病情较重,不论坐卧都不能坚持十分钟以上的,那就有必要变更前人指定的姿势。例如原来规定正坐的,可以改为卧针或侧卧,或伏卧,根据穴位来决定。原来认为“拱而取之,不能伸而针之”或“直立而针”的,都可以改为卧式。在卧式中再“拱”,或“足伸直”来针刺。总之要以不失却定位的准确性,和病人的体力能够支持,使应有的受针姿势不致移动为原则。例如承山穴,依照定法,须“面壁直立,足趾着地,足跟离地,两手上举,按定墙壁而针之”。病者如感不支,就可改取侧卧式,使病人侧卧,两足直伸,足掌斜直,与“足趾着地,足跟离地”的姿式相同,再用医者的小腿抵住病人的足背,防其在有针感时足掌移动,这样就可使病人安然受针了。
病经诊断、定穴、正姿后,即可取针。进针时应注意的几点是:
甲、正穴:阳经穴位在关节或筋腱骨骼之同,阴经经穴在两筋或鄱胭间。所针的穴,不论阴经阳经,一定要使所针部位的筋骨肌肉舒展而不勉强,有所支持而不悬空。例如针合谷穴,手指作虚握状,侧置,就需使小指侧的腕部前臂有所依靠,被针的手臂,必须放在桌上。又如针曲池穴,要“拱而取之”,即是两手作抱拳状拱于胸部,两肘悬空,穴面向上,就必须在肘下垫上书或枕垫等,才能有所支持而不致移动,然后穴位既可取准,手法又可发挥,病人更可有所支持,不致掣动屈针,更不会发生伤筋伤骨。
为求进针后经络之气可以畅行,针感传达易于发挥,穴位应力求取准。
乙、切穴:穴位既正,医者右手持针,左手切穴,然后进针。切穴有两个要点:
《内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简明切要地指出了切穴的重要。因为探寻穴位,虽有分寸依倔,微差有时难免,感应点有时也略有上下。如穴在筋骨之同,必先用左手或右手的大指或指甲,来探索感应点(或酸或麻或痛的感觉)去确定穴位。穴位确定后,就要切穴,切穴即是以左手大指甲,掐住取准的穴位,防其移动,而后右手进针,等针刺入后,左手切穴的指甲方能离开,这就是“信左”的要点。
为减少进针时的刺痛,进针前,在应针的穴位上,用指甲由轻而重地掐按,使皮下的知觉神经减去痛感的反射。即前贤所谓:“切穴使其气血宣散,下针不伤营卫”的意思。
丙、正神和分神:正神:第一要沉着,不能有犹豫不决的心理。要有“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的精神。左手切穴,右手持针。注意集中在大指、食指之上,直贯针尖,一捻而直透肌肤。进针要迅速敏捷,及病人感觉或未及感觉,而针已安然刺入。不可进针迟缓,如钻如搓,使病人感痛而产生畏针的心理,致拒针或针效减低。
分神:分神就是分散病人受针时的注意力,尤其是初次受针的病人,进针时大都紧张,易于晕针,所以要先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前贤对于进针分补泻,使病人呼气和吸气,然后进针,就是为了分散病人对进针的注意力。江湖针法使病人先咳嗽再进针,也是一种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方法。最好进针时和病人闲谈,乘其不注意时进针,就可分散他的注意力了。
人体有肥瘦,肌肉有厚薄,穴位也不相同。进针深浅适度,则发挥感应传达的效果可以加强。所以用针的长短,要先予决定,而且进针时,短针易入,长针难进。为便于学者的修习,不嫌烦琐,分述如下:
甲、短针进针法:指一寸、寸半、二寸的针。进针时,左手大指切穴,右手大、食、中三指持针(二寸针加用无名指),大指、食指捏持针柄。用一寸针时,中指扶在针身、针柄的接合处。用寸半针时,中指扶在针身中部。用二寸针时,加一无名指扶在针身近针尖处。指力轻微,不要过于用力,针尖轻轻按着皮肤,大指推转针柄微向前进,食、中二指或加无名指,紧接大指的前进,加力扶针,迅速插入皮下,直达应人的深度。当右手进针时,左手拇指甲也用微力向下压,以阻遏皮下神经末梢的痛感传导,往往针入寸余,受者不会感到疼痛。
乙、长针进针法:二寸以上的针,不能完全应用上法,方式须稍变更。当左拇指甲重掐穴面后,右手如式持针,针尖轻着穴面,左手拇、食二指挟持针尖部,当右手向前推进时,同时用力下插,迅速敏捷地直达应入的深度。
以上是长短针的进针法,主要要求敏捷迅速,须在一瞬间针入应达的深度。
进针后用针治疗的要点,首为感应,次为传达。这是和效果成正比的。感应快则收效速,传达远则取效宏。感应和传达全以病人的气机为定,但是推动的关键则在医者。因为针的疗效,不仅属于物理的刺激,必须伴以精神的关注和心理的诱发。
精神的贯注:前贤针法中,不但要求“手如握虎,势若擒龙”,而且对病人有“心无外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之说。这就是说明医生的精神应全部贯注在病人身上。以援助病者的气机,调整他固有的机能。当进针时,全神贯注于针尖上,一刺而入。针随意转,意随针行。我们平时修养练气所荟集的人体生物电,即能随心意之所注,随针丝的摩擦感传,而发生感应和传达作用。医者如心不在焉,随便刺针,虽然也能发生感应和传达,但不及全神贯注的疗效显著。此种说法在科学理论上似无根据,于临床实验上,则确有感觉证明,学者可依法操作去潜心体会。
心理的移注:病者的精神因疾苦相扰而苦闷,如果医生能给予安慰,病人的抗病精神便易于振奋。从前中西医家利用心理治病,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便是明证。以针治病,有物凭藉,除用言语鼓励之外,又能用针的刺激,来坚强病人的意志,效果当可增加。所以在进针时,要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进针后,又必须回转病人的注意力于所针部位,以促进疗效。
如何移转病人的注意力?这就需要用灵活的暗示法。或在未针前先用暗示,或进针后给予启发。例如进针以后,一方面全神贯注,作轻微提插的捻动。一方面告以酸!酸!酸上去!(或酸下去!)……”病人会立刻注意到针的部位,体味到酸感,也觉得会酸上去,或酸下去。此时双方的精神渐趋一致,已起感应,随针的捻运而发生传达。传达愈远,效果愈大。由于医生的修养,与病者的感应不同,发生传达的远近也不同。
物理的刺激:针家凭一针之微,作种种捻动提插,即为物理的刺激疗法。配合上述一二两项,便可增进疗效。
在这一方面,我另有一种感觉,附述于此。我认为人身有电,用针刺激,也含有人体生物电的感传。由于人的性情体质的不同,各人发出的电能性质亦有不同。以不同性质的人体生物电,藉针丝为桥梁,它对病人针刺的感应传达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但如医生与病人的人体生物电性质如相同,则除物理性质的刺激震荡外,不起其他作用。这是我从几次实验中悟出来的。我在四川成都时,曾针一四十多岁的妇人,她右腿行走不利已有年余,连针环跳三次,不见感传,病亦不效,第四次来,我适因事外出,她不耐久候,请内子代针,一针甫下,即觉感传,行动立见轻快。后授内子针治数次痊愈。我对此事异常注意。又一次对一哮病患者,针治两次无感应,以其体气不弱,不应有此现象,亦改由内子针治,则立生感传。因此悟人体生物电有不同的性质,但无法证明。1946年初冬,四川简阳养马河镇汪百年突患失明,眼部不红不痛不肿,初觉视野模糊,三日之间竟至不辨昼夜,服药调治半月无效。后来我处诊治,视其眼球与常人无异,与西医所谓之网膜脱落症状相同。我即依照失明针治,针下无感应,二次皆然,于是使内子针之,果获针感,由内子连针数次,即能辨物。续针半月痊愈,恢复原状。因此更增强我对人体生物电性质不同的感念,于此附带提及,希望学者加以研究。
催气法:进针后,必须“得气”,发生感应和传达,感应快的收效速,传达远的取效宏。但是也有体弱久病,机能已不活泼,甚至失去作用的,针刺往往不能即有反应,于是须用古人的催气法。我们不必去用古人“爪括针柄”的催气法,而是要凝神静气,轻轻捻动针柄,缓缓提出针身些许,约经20秒时间。如果仍无酸麻感应,即以针再深入少许;如仍无感应,则再提出少许。几次深入浅出的试探仍不能得气时,必须休息几天再针。初次无感应,二次三次才发生感应的,在治例中时有发现,这大多是久病体虚的病人。如体气不弱而连针无感应的,或为上述人体生物电关系,不妨另换一人为之针治。
运气法:《内经·九针十二原》篇:“欲以微针,通其经络,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这是古人说明针的效用,而又从效用上指出用针的补泻方法。后人从而补充出许多针法,各成派别。详见拙著《中医针灸学》,今不重赘。
运用补泻手法,需要运气。运气的意义,即为推动某组织的机能。一方面利用人体生物电来增加推动力量。运气二字,并不神秘,不过是用针手法上的一个术语,和前贤所说的九阳数、六阴数、补法、泻法、烧山火、透天凉等等针法,以及今人所谓雀啄术、振颤术等等,都是针法中的术语。
补法也可称为兴奋法,能促进各组织的细胞活泼,而恢复其机能,或增强其分泌,或加强蠕动,或促进其吸收,依据刺激之所在,而发生不同的效果。与药物补剂,有形物质,增加滋养所得的效果类同,因此名为补法。如人体缺乏铁质或钙质,而发生贫血萎黄,发育不足等,则多服富含铁质或钙质的食品补充。针法则系刺激有关胃肠的吸收部分,以加强吸收机能。平素饮食中原含有铁质钙质,因吸收功能低弱,不能吸收,以致缺乏。刺激与吸收机能有关的部分使之兴奋,自动加强吸收,同样可以收到药物补给的效果。针有补法,并非虚假。作《针灸问对》的汪石山,却竟大倡其“针无补法,只有泻法”之说,是错误的。
补法的手法:进针后已经得气,于是应用补法的手法,将针柄轻微捻动,由浅人深,缓缓插入,三捻三进而后一退,进速而退缓,指上不用力,此为要诀。《针灸大成》中所谓“慢提紧按”,即是指此。譬如入针一寸,使用补法,针尖退到五分深处,一捻而进分余,再捻而又进分余,三捻共进四分余,此为三捻三进,于是又一捻而缓缓退至五分深处,再三捻三进,再一捻而退至五分处。针者聚精会神,受者也全神贯注。此时针处虽有酸胀重感觉,而病人感到异常舒适;如感应轻微,指力可略加强些;如感应太甚,则捻转可以轻缓些。大约进针得气后,有两分钟的捻转进退,就可以出针了。
针法中的泻法,又名抑制法,也可称为镇静法,能镇静神经的亢奋,能制止异常的分泌,能解散患部的充血,能排泄分泌物的蕴积,能抑制患部的增殖。随所针的部位,而有不同的效用,它与用药物的消炎、杀菌、镇静、利尿、通便等等所得的效果相等。
泻法的手法恰与补法的手法相反,指力要重,提插要快而有势,由深而浅。正如《针灸大成》所谓“紧提慢按”。譬如针入一寸,由一寸的部位,一捻而提上分余,二捻而又提上分余,三捻共提上五分,复一捻而深至原位,往返行之。双方全神贯注,使有剧烈的酸楚,前后有二分钟的时间,即可出针。
以上仅就个人经验体会所得,拉杂叙述,聊为习针一助。
针灸型号古今对照:
24号0.45毫米,
26号0.40毫米,
28号0.35毫米,
30号0.25毫米,
32号0.25毫米,
34号0.22毫米,
36号0.20毫米。
拜明师 跟名家 成名医!中医师承 确有专长 提升专业技能,助你成名医合法行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谢您的支持,遇到好文章转发-点赞 -评论,让更多人受益,收获知识与健康喔!*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中医养生方法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