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请你突出的腰椎间盘“坐回座位”

文 / 中医出版
2019-07-01 20:22

导读:“九针”是古代人们治疗疾病用的一套针具,共9种。《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了“九针”的尺寸、外形和用途。在《素问·针解篇》中,黄帝和岐伯就如何运用九针进行虚实补泻之法展开了讨论,历经千余年,九针疗法如今仍活跃在临床中,让我们不得不被先祖的无穷智慧所折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九针疗法的适应证,也是优势病种。

对于各个部位的突出,无论病程长短都有一定疗效,通过九针治疗多能治愈,可免除手术之苦。

1.鑱针

(1)鑱针毛刺法:根据症状辨证分经,多选足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督脉等腰背部及下肢经脉,用鑱针行毛刺法,每隔20~ 30mm选针刺点,以不出血为度,1 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2)鑱针半刺法:病程较长者于腰背部、臀部等寻找反应点,褐色、红色反应点处行半刺法,以挑出白色纤维状物为度,1周1次。

2.圆针

腰背部、臀部、下肢等肌肉间压痛处锋针开皮,圆针行分刺法、浮刺法,调节分肉,1周1次。

3.鍉针

骶部鍉针开皮后,鍉针向命门及脊柱两侧、病变臀部浮刺通透,臀部、下肢疼痛部位也可浮刺通透,以调节经气,1周1次,3次为1疗程。也可用大针通透。

4.锋针

腰部、臀部、下肢疼痛处、络脉瘀滞处锋针刺血,也可循经取穴刺血,行赞刺法或豹纹刺法,加拔火罐。病程较长、麻木者可井穴放血。3日1次。

5.铍针

腰臀部尤其骼后上棘处及周围紧张、疼痛者铍针纵行切开松解,深度不超过5mm,一般1次即可。

6.圆利针

腰臀部、下肢疼痛处圆利针行关刺、合谷刺针法,调节筋及肌肉。病变较久者、腰背屈伸困难者也可下腹部外下针刺,调节髂腰肌、腹内外斜肌等。1周1次。

7.毫针

根据症状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多选足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等腧穴,也可辨证分型,选取相应的穴位,病变较久者配合腹部腧穴,以调节髂腰肌、腹内外斜肌,多选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环跳、风市、承扶、殷门、秩边、委中、承山、飞扬、足三里、丰隆、三阴经、太溪、昆仑、丘墟、侠溪、束骨等,腧穴较多时可分组治疗,多留针30分钟,也可燔针焠刺,1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8.长针

根据核磁共振或CT报告以及临床体检选取椎间盘突出部位,一般常取L3~S1棘突旁开15 ~ 20mm,长针用输刺法直刺相应腰椎的关节囊,针尖到达关节囊后行短刺摩骨针法,也可于臀部压痛处行短刺摩骨针法,1周1次,3次为1疗程。

9.大针

L4~S1夹脊穴、骶髂关节处,锋针开皮后大针直刺至腰椎小关节处、骶髂关节处,通透关节,针刺时可有症状复制现象发生,1周1次,3次为1疗程。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九针疗法》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九针的概念、作用、刺法、针刺结构、治疗原则、疗效标准、治疗病证、注意事项等,从概述、作用、针刺结构、主治、刺法等方面论述了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针具、针刺疗法,并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对55种病证给予介绍。 本书是我们通过反复研读《内经》原著,挖掘祖国医学遗产,尽可能的还原《内经》九针针具、针法的本来面目,将九针加以归纳、总结、提升,是我们的原始创新成果,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再现九针神奇,深受患者欢迎,是一部较好的实用性参考书,适于针灸科、骨科、康复科、推拿科等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介绍

李平华,男,汉族,1963年9月生,山东巨野县人,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山东省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巨野县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副院长、巨野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从事针灸治疗、研究30余年,医技精湛,运用针灸、内经九针、小针刀、浮针、头针、火针等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疗效显著,为小周天疗法、五体针刺疗法的发明人,编撰出版了《针灸腧穴疗法》、《归经中药学》、《小周天微铍针疗法》、《内经针法—五体针刺疗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症的非手术疗法》、《面瘫》、《保守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症》、《基层医疗实践》等专著,其中《肩周炎》5次再版,1995年第1版肩周炎的分期,已作为全国肩周炎的诊断标准,《颈椎病》3次再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膝关节骨质增生症的非手术疗法》2次再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92年至93年作为中医专家赴俄罗斯坐诊。荣获山东省政府二等功、菏泽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