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详细介绍针灸的作用与可治疗的疾病

文 / 香港医务通平台
2019-05-16 20:12

针灸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中医治疗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穴位刺激经络来达到调理身体和人体内部器官协调的一种针刺疗法。接下来,香港医务通和大家分享中医之针灸的相关资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的作用:

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大概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1.上呼吸道疾病: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科疾病:多年的久治不愈的哮喘、肺气肿、肺大泡、急、慢性气管炎等;

3.眼科疾病:中心性视网膜炎、白内障、急性结膜炎、 近视眼;

4.口腔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齿龈炎、急、慢性喉炎;

5.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杆菌性痢疾,腹泻,便秘,麻痹性肠绞痛;

6.肌肉和骨骼系统:肌肉痛和萎缩,坐骨神经痛,肌肉痉挛,关节炎,椎间盘问题;

7.神经系统疾病:脑中风、抽风、脑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顽固性高血压、面瘫、顽固性头痛、失眠、儿童多动症、增高、脑瘫、大小便失禁、帕金森病、精神紧张导致的头颤、手抖、腿抖等、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氏综合征、膀胱机能障碍、夜尿症、肋间神经痛;

8.精神科疾病:由于社会变动、生活不安定引起的精神失常、自闭等症、网瘾、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像甲亢症等);

9.妇科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10.顽难之症: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容等。在特殊情况下,针灸还可用于中暑、虚脱、急性疼痛等急症;


哪些人不适合针灸治疗呢?

1.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

2.体质虚弱人群,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人群,此类人群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4.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此类人群不宜针刺。尽量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

5.患者有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过临床上针灸的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因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人群,此类人群治疗过程发现此症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7.小儿囟门未闭合人群,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8.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9.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

10.糖尿病人群,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的。

11.孕妇、习惯性流产者,6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6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香港医务通提示: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实际情况,请到院了解。希望本文能给网友们大概的了解到针灸的相关医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