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痛经,真的不是忍忍就过去了……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的一种病证。它既是独立的疾患,又是诸多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1
痛经的原因
痛经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一般多发生在月经初潮后2年~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大多自初潮起即有痛经,通常持续两天,很少超过3天,又叫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由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如盆腔炎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颈粘连等引起,常在初潮3年后,大部分在20岁~28岁后开始出现,又叫器质性痛经。
中医学认为,痛经属“经行腹痛”范畴,病因是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并与素体、经期、以往痛经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同时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不通则痛”可因经期贪凉饮冷,或平素嗜食生冷之品,或冒雨涉水,或久居寒凉湿地,致寒凝胞脉,气血凝滞;或因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或湿热之邪侵袭,与血相燔,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胞宫精血流通不畅而痛经。“不荣则痛”,则由素体气血不足,胞宫失于濡养,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多次流产、久病气血亏虚等,当行经之时,气血更加亏虚,胞脉失养而出现痛经。
2
中医药治痛经有多种方法
西医治疗痛经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口服避孕药、钙离子拮抗药和β受体激动药可缓解症状。但这些药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且有20%~25%的失败率。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验丰富,具有不良反应小、有效率高的优势,包括中药和针灸等。
3
中药辨证论治加饮食情志调护
临床上根据疼痛发生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辨证要抓住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疼痛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色、脉进行论治,治疗上主要以调理冲任气血为本。常见证型的治疗如下:
寒湿凝滞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白,伴有小腹发凉、出冷汗等。
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温经汤加减。应注意避风寒,不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要涉水、游泳,不要坐在阴湿寒凉地方。外出时要防止淋雨。
食疗方: 姜枣红糖水、姜枣花椒汤、肉桂当归生姜羊肉汤、艾叶红糖汤等。
气滞血瘀型
每于经前 1天~2 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痛,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黯有瘀点,脉弦,常伴有心烦急躁易怒,经净疼痛消失。
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基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护理上要以疏导情绪为主。针对月经期间可能出现烦躁情绪,应消除患者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精神舒畅。聆听欢快音乐及外出散步,分散注意力,以保持情绪稳定。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
食疗可用川芎煮鸡蛋、山楂金桔糕等。
湿热瘀阻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基础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减。饮食上避免生冷、油腻性食物。
食疗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可用马齿苋粥、苡米粥、丝瓜红糖汤等。
肝肾亏虚型
经期或经后1天~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治宜益肾养肝,调经止痛。基础方用调肝汤加味。要注重调摄生活,保证充足睡眠,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状态。
食疗方面,宜滋补肝肾之阴,可用黑豆、鸡蛋、米酒同煮而食。
气血虚弱型
此型多因经期、产后气血耗伤,血室正开,外邪乘虚而入,以致瘀血滞留。症见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或小腹坠胀不适,面色苍白,神疲无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等。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基础方用八珍汤加减。患者需要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多休息,免劳累。经期尽量不做剧烈活动,注意补充营养。多食补益气血的食物,如大枣、龙眼肉、淮山药、各种豆类等。
食疗方:黄芪乌骨鸡汤、鸡肉炖黄芪阿胶、羊肉炖当归黄芪汤等。
4
外治调理治痛经
针刺法
针灸治疗痛经以调理冲任、调和气血、通经止痛为法,选穴以任脉、脾经腧穴为主,针灸治疗与服用止痛药物相比,具有起效快、止痛明显、操作简便等特点。针灸可直接刺激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疏通脏腑,调理气机,改善子宫微循环,解除痉挛性收缩,从而达到止痛之目的。
艾灸疗法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艾灸疗法主要有艾条灸、隔物灸、隔药灸、温针灸等。艾灸有较好的温经通络作用,主要原料是艾,艾又名艾草、艾蒿,生于山阳采于端午,吸取太阳之精华,是一种纯阳之物,具有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结、引热外行的作用,尤其是其祛寒暖宫的作用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引起的手足冰冷,小腹冷痛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敷贴疗法
利用辨证配穴,使外敷药物通过穴道、皮毛、经络而发挥内在的最佳治疗作用,基于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敷贴选取的穴位主要有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等,主要作用是止痛,兼理气、温经、活血,主要用于寒湿凝滞和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对惧针者、体质虚弱者、不宜服药者尤为适宜。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中医耳针疗法的一部分,常用的耳穴包括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卵巢、盆腔、肝、肾、内生殖器、盆腔、腹等。选定一侧耳部穴位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于穴位上,每日轻轻按压3次~5次,以产生酸、麻、胀、痛感为佳。经前5天开始贴,5天后取下换另一侧耳部穴位。治疗7天~9天 (痛经止则停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直接作用于盆腔等部位,可以促进和调整子宫功能活动,起到促进盆腔气血运行的作用,是“通则不痛”治疗原则的具体表现。
其他疗法
中药足浴、中药熏蒸等。
有些患者采用单一疗法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往往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妇科团队在湖南省名老中医陈国林教授、梁清华教授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上,采用中药辨证论治内服,配合外治法,将针刺、灸法、埋线、中药穴位敷贴、耳穴贴压等疗法相结合,发挥多渠道、多点的治疗作用,疗效明显。
防治痛经,经期要注意这6点
饮食有节,注意食疗:经期及前后,宜多喝温开水,不可贪食生冷寒凉之品,如绿豆、苦瓜、凉瓜等,注意少喝冷饮。多吃温经暖宫食物,如核桃、大枣、花生、洋葱。每日午餐或晚餐后喝杯姜茶,能化解体内寒气,长期坚持对调理宫寒十分有益。
注意保暖,改善宫寒: 不穿露脐装,注意小腹、腰部和双脚的保暖。春夏之交时勿过早暴露双腿、过早穿短裙,平日多用热水烫脚,刺激足底经络和穴位可改善宫寒。出现痛经或小腹疼痛时,可适当按压三阴交、太冲穴,有利于活血行气,缓解症状。
经期保健,切勿贪凉: 月经期间、产后、哺乳期注意避免接触寒凉,不冒雨涉水,不坐卧湿盛之处,经期不游泳等。有痛经史的女性在树阴下、凉台上、过道里的乘凉时间以及吹电风扇的时间不宜过长,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沐浴后尽快将身上的水擦干。
适度运动,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可照常工作劳动,但禁止剧烈运动,以免经血过多或闭止不潮致气血损耗或运行不畅,使痛经反复发作。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走路时间,能改善循环,让气血流通,寒湿不易留滞。
轻松愉悦,心理疏导: 保持情绪稳定,精神舒畅, 消除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正确面对生活及工作压力,寻求压力释放的合适渠道。
正确用药,安全有效:对痛经不能一味忍耐,可选安全有效的产品。单纯服用止痛药,只能暂时止痛,无法彻底根治致病情反复。
专家简介
杨波,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20年。现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妇科、风湿病的研究。
文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