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也能十全大补?他用针刺穴位,仿中药性能

文 / 医事
2019-03-19 15:20

十全大补汤能够治疗虚损、补益气血,是滋补抗病的一剂良方,颇受人们的青睐。殊不知,针灸也能达到与十全大补汤相似的疗效。

究竟是什么组方如此精妙?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十全大补汤,是《医学发明》中的方剂,是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其功能为补益气血,主治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月经不调等证。

王乐亭教授一贯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他仿效古代有名的中药方剂,选用适当的穴位以组成疗效相似的针灸处方,十全大补方就是其中之代表。十全大补方和刺募补虚法是姐妹,都是治疗虚损病症的配方。

【组方】

章门、曲池、内关、合谷、中脘、关元、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功能】

助阳补气,养血疏肝,健脾益胃,疏通经脉。

【适应证】

久病体羸,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血枯经闭。

【注解】

(1)十全大补方可助阳补气。善治脾胃虚弱,面色苍白,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象虚弱及一切阳气虚弱证。盖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降则脘腹冲和而善纳谷,脾气升则精气游溢而主腐熟,胃纳脾化吸收营养,生化气血,滋补周身。

(2)十全大补方可养血疏肝,善治血虚所致月经不调,脐腹疼痛,血结成块,量少经闭,以及头晕目眩,唇爪无华,舌质淡等阴虚血亏之候。盖肝主风,喜畅达,而善疏泄。今肝血失养,郁而不达,疏泄不畅,故上见头晕目眩、色不润泽,下见月经不调、腹痛闭经等症。

(3)从组方配伍来看,十全大补方是在手足十二针方的基础上加脾之募章门、胃之募中脘、小肠之募关元,以及肝之原穴太冲。其功能是补气血,健脾胃,养心气,滋肝肾,通经活络。手足十二针方偏于疏调,十全大补方偏于调补。

方中章门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消胀化食,有人参之功效;

曲池主中风寒痹筋挛,妇女血闭,专搜血中之风,治同川芎;

内关降胸胁之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健脾利湿,有茯苓之作用;

合谷主卫气不足,疏通经络,入太阴止汗、发汗,有同黄芪之效;中脘主五脏六腑,坚筋骨,长肌肉,增气血,调阴阳,有甘草功效;

关元主理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有同地黄之主治;阳陵泉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祛风寒湿痹,舒筋利节,有同肉桂效力;

足三里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热,健脾消食,有白术之效;

三阴交主妇人经血不调,生血养血,止咳逆上气,为足三阴所会,功同当归;太冲,主邪气伤阴,止腹痛,行血痹,除坚积,入厥阴、少阴,治阴虚小便不利,疗效同芍药。

综上所述,十全大补方系用针刺穴位仿中药性能而组方,实属绝妙。这充分说明王老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运用和重视,并阐明了他在拟定针灸处方时的独特创举。

【配穴剖析】

扶正培本:

中脘:补益中气(后天)

关元:培补肾气(先天)

益气和营:

章门:调补脏腑,益气

太冲:柔肝潜阳,滋阴

益气养血,疏通经络:

曲池、内关、合谷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总则:补益气血,疏通经络。

附:十全大补方歌诀

章门参、三里术,内关相当茯苓逐;

中脘甘、阴交归,曲池如同川芎追;

太冲芍、关元地,合谷犹如黄芪备;

最后阳陵肉桂俱,十全大补功效聚

十八种古传针灸手法

烧山火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凡用针之时,须捻运人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人一寸之内,三出三人,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人之时觉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

(二)透天凉能除热

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人三出,紧提慢按。若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气自除。如不效,再依前施之。

(三)阳中隐阴治先寒后热

浅而深。

凡用针之时,先运人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行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四)阴中隐阳治先热后寒

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人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五)留气法能破气

伸九提六。

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之。可治藏疲气块之疾。

(六)运气法能治疼痛

先直后卧。

用针之时,先用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病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七)提气法能治冷麻之症

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捻,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能治冷麻之症。

(八)中气法能除积

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阳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疼痛处,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回也。

(九)苍龙摆尾手法补

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

(十)赤凤摇头手法泻

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已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左右摇而振之。

(十一)龙虎交战手法

三部俱一补一泻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捻,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捻,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号日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法也。

(十二)龙虎升降手法

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人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

(十三)五脏交经

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乃施苍龙左右拨之。

(十四)通关交经

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运入关节之中补泻之。

(十五)隔角交经

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其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

(十六)关节交经

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十七)子午补泻

补则须弹针,爪甲切宜轻。泻时甚切忌,休交疾再侵。动与摇一例,其中不一般。动为补之气,摇为泻之安。

(十八)子午捣日法

下针之时,调气得匀,以针行上下,九人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