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实锤:一代针灸之圣杨继洲是常山人成定论
柚都石城小磨坊,精雕细琢好文章!
关注柚石坊,回味老时光!
杨继洲(约1522—1620),字济时,明代著名针灸学家,编著有《针灸大成》一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刊行,堪称中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杨继洲祖上世代从医,祖父姓名不详,留传有《集验医方》等书;父杨誾,曾任太医院吏目。关于杨继洲的籍贯出处,仅自注“三衢”,具体哪里,一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虽然没找到杨继洲的家谱,却搜集到明代的三件重要史料,可以确定杨继洲籍贯在常山。
一、詹莱《常山县志》
据明代万历十三年《常山县志·卷十一·吏材·太医院》记载:
“杨誾,前坊人,嘉靖间太医院吏目;杨济时,誾之子,隆庆间太医院吏目。”
县志中明确记载了杨济时(继洲)及其父亲杨誾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曾任太医院吏目的史实。那么,这个史实的真实性有多少呢?不妨先来看看县志编撰者詹莱的生平概述。
詹莱(1522—1586),字时殷,号范川,常山西门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先后担任江西金溪知县、福建长乐知县、河南嵩县知县、安徽池州同知、湖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等职。嘉靖四十三年(1564),詹莱退隐乡里,以讲学授徒为生,著作等身,其中《招摇池馆集》(福建书坊詹佛美活字印本,共十卷)现存于武汉大学图书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万历十三年(1585),詹莱受常山县令傅良言之邀,编撰县志,历时5个月完成。期间,他将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杨誾、杨继洲父子编入县志。
从年龄上来看,詹莱、杨继洲同龄,都是嘉靖元年(1522)出生;从居住区域来看,詹莱西门,杨继洲前坊,都是常山县城,相距至多三公里;从个人经历来看,詹莱出身书香门第,25岁考中进士,杨继洲出身医学世家,先从文,后改学医。以詹莱的严谨和学识,加之同乡同龄,关于“杨继洲”记载出现差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可以确定杨继州为常山人。
二、陆深《任城题杨訚直夫泉香书屋二首》
据明代陆深《俨山续集·卷七》记载,有《任城题杨訚直夫泉香书屋》七绝二首:
水纹花气斗精神,疑是成都卖卜人。
传得一区杨子宅,药苗闲洗雨中春。
常山人家画不如,君家宛在画中居。
草堂新开何所有,半贮参苓半贮书。
诗作者陆深(1477—1544)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松江府(今上海)人。陆深撰有《宿常山集真观》《送沈文忠左判德庆州序》等诗文,从其中涉及常山的细节描述可以确定,他对常山颇为熟悉。
在这两首诗中,描述了杨誾如诗如画的常山书屋药庐,直夫是徐誾的字,泉香是书屋的名,诗里面提到了常山、杨誾、医药等关键词,再对照陆深与常山杨誾的年龄,两人的生活年代基本重叠,诗中的杨誾应该就是杨继洲之父无疑,再次直接证明了杨誾、杨继洲是常山人的事实,这与詹莱的说法不谋而合。
诗里提到的“半贮参苓半贮书”,也从侧面反映了杨家崇学务实的家教家风,既是医学世家,又是书香门第,这与王国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叙》中“三衢杨子继洲,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业医”的说法也是十分吻合的。
三、韩雍《延常山杨医师炙火诗以酬之》
无独有偶,明代韩雍《襄毅文集·卷五》也有一首七律,是送给一位杨姓常山医师的,诗名为《延常山杨医师炙火诗以酬之》(其家有积庆堂):
浙水西头积庆堂,堂中人物异寻常。
轩岐妙术传三世,泰华高名动四方。
丹火暖时薰艾剂,橘泉清处淬针芒。
相逢莫厌频频疗,海内苍生多病伤。
韩雍(1422—1478),字永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名将、诗人。他在诗中记载到,浙西常山有位杨姓医生为自己针灸治病,技艺高超,手到病除。杨家医药堂号为积庆堂,当时已经祖传三代,名震四方。
明代时期、浙西地区、祖传针灸、杨姓世家,这四个要素集中到一起,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杨继洲家族。诗中虽然没有提到杨继洲,却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杨氏针灸在常山。从出生年份来看,韩雍早了杨继洲100年,这个杨医师不可能是杨继洲本人,但肯定是他的祖辈,这恰恰说明了杨氏针灸家学渊源深厚。只有经过数代人的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才能推出《集验医方》《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针灸大成》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医学巨著。
以上三件诗文史料,都是杨继洲那个年代的,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综上所述,可知:一代针神杨继洲,籍贯在三衢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