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发现一“照妖镜”,反射影像让人称奇,专家:古人的黑科技

文 / 趣史事录
2021-05-16 00:10
引言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以镜赠别》

我国古代诞生了极为辉煌的文明,相应的也诞生出了无数的文物。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无数精美的工艺品被制造出来,令无数人为之叹服,就比如说那一把越王勾践剑,深埋于地底两千多年,出土时仍寒光闪闪,以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而言,居然能制作出这样的兵器来,这是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而这把剑只是众多文物中的沧海一粟,还有着无数能与它相提并论,乃至于超越的文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个巧夺天工的文物。

一、民间发现的镜子

为了保护历史和发掘历史文化,新中国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搜寻文物。在这些收集到的文物中,有的文物是通过古墓出土得到的,还有的文物是民间主动上交的。专家曾在民间发现了一个“照妖镜”,反射的影像让人称奇,富含着极为深奥的光学原理,专家将其称之为古人的黑科技。这个镜子以如今的科学技术而言,制作出来不难,但它却是两千年前西汉时期的文物。这面镜子是怎么一回事呢?故事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说起。

那时各地的文物局工作人员,经常会下乡宣传文物的保护,让村民们学会保护文物,同时工作人员还有另一个工作任务,那就是收集遗落在民间的文物。在漫长的历史中,大部分文物都已消失了,想要搜寻到足够多的文物,从民间搜寻就非常重要了,无数年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民间散落着大量的珍贵文物。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如今博物馆里摆成的文物,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文物局从民间搜集上来的。

二、奇特的镜子

有一次工作人员来到了村子里宣传文物知识,在听了这些知识后,有一位村民主动拿出了一个青色的圆盘交给了工作人员。在看到这个圆盘的第一眼时,工作人员就意识到这是不得了的东西,立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查。经过研究,圆盘的基本信息被发掘出来了,它的半径在3.7厘米,重量为50克。那么这个圆盘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镜子,所以专家给其取之名为“见日之光镜”。

这面镜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名字?这就还要从它的折射来说起。将这个镜子放在阳光下,就能人发现让人惊叹的一幕,光芒通过镜子会折射出极为璀璨的光芒,而且镜子的背面也会出现光芒。那时专家们惊讶极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这样的文物,谁也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于是一项更为深入的研究开始了,最终经过数天的研究,镜子背后的秘密才被发掘了出来。

三、镜子的秘密

原来这面镜子从表面上看是非常平整的,但镜子的薄厚程度是不同的,当阳光照射到镜子时,就会出现反复的光学折射,从而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之后专家就开始查询历史上的资料,试图再次制造出这样的一面镜子来,不过可惜的是,实验了很久,最终还是失败了。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很奇怪,以如今的工艺水平而言,为什么连这样的一个镜子的复原不出来?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专家们并不知道镜子的秘方。

这面镜子的制作环节中有火烧,这就涉及到了两个点。首先便是原材料的问题,不同的原材料在经历火烧时,会产生出不一样的效果,而古人向来将原材料的配方当作秘密,专家尝试了很多原材料,但始终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最终无奈的放弃了。其次便是工序的问题,这面镜子在制作时,使用了很多道工序,这就导致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套工序不对,最终得出的成品也会与原品完全不一样,而专家完全不知道这些工序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复原出来。

结语:

一面小小的镜子,就蕴含着如此多的秘密,由此可见古时候那先进的工艺水平。如今的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我们还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在未来,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提升产品的质量。而想要提升质量,除了需要不断的钻研科学技术之外,还要对产品抱有一颗工匠之心,在制作产品时,回想一下古人制作工艺品时的心境,注重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制作出真正优秀的产品来。

参考资料:

《以镜赠别》

《文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