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这个药方,很讲道理!
东汉末年
两个与河南南阳相关的人物
分别开出了有名的“药方”
流传至今
相传
躬耕南阳郊野
眼观天下大势
诸葛亮以他的“草庐对”
预言了“三分天下”
演绎了一个古代“未来学”的故事
游历各地、含辛茹苦
河南南阳人张仲景
写就一部《伤寒杂病论》
开出一剂救助苍生疾苦的“药方”
位于医圣祠的医圣张仲景铜像。
这部长达16卷
数万字的古籍
不仅是中国第一部
理法方药完善、临床实践丰富的
中医经典
而且在世界医学之林
也极负盛名
今天
当我们翻开这部医学经典
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
关于张仲景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伤寒杂病论》序中
窥见一斑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木刻板。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 摄
他在序中
痛心疾首地感叹一些人
“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
却很少有人
“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救济天下苍生
此番感慨
源于其自身经历
……
东汉末年
瘟疫肆虐、民生艰苦
不到十年间
张仲景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亲人
而其中十之有七
是因为“伤寒”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他对失去亲人感到无助
对苍生的疾苦深怀悲悯
于是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希望能给当时的病症
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救济饱受疫病肆虐之苦的百姓
这本医书代代相传
不断地经由后人传承、丰富、创新
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成为后世医者的必读经典
后人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
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
的诊治原则和方法
论述了内伤杂病的
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
辨证规律和原则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
理论和方法体系
资料照片:《伤寒杂病论》。
从“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
到与世界医药学汇通、融合
中医药学
诞生在华夏这片热土上
几千年来
实践于民间、服务于百姓、集大成于百世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如今
中医药正在朝着
现代化、产业化的目标前进
南阳的艾草种植。
同时
与西医药相互补充
为许多疾病的防治
做出了贡献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我国在预防、治疗、康复各阶段
广泛应用中医药
古老的中医药
为抗击疫情屡立战功
现代化的中药生产车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我们期待祖国医学的古树
结出更多饱满的果实
策划:陈凯星、周亮
监制:于卫亚、周年钧
作者:李永锡
记者:杨琳、杨金鑫、尚昆仑、姜亮
编辑:王朝